許攸頷首:“主公若欲自退,棄舊業而養天年,何不於薊東築堡,而乃營之?水之畔??水無常,三年而兩泛,人所共知也。主公居於此,為頭向濁波,枕戈待警,以示不忘艱危,有臥薪嚐膽之意也。”
袁紹有些艱難地輕輕點頭,因而問道:“既子遠知我,可知吾將以誰為嗣?”
許攸匆匆趕過來,就是想第一時間打聽到袁紹的決定,當下試探性地問道:“主公常言顯甫(袁尚)最肖己身,今又出顯思(袁譚)於外,是欲傳位於顯甫耶?”
袁紹微闔雙目,輕輕搖頭:“吾今喚子遠來,即請子遠為擬命,立召顯思歸來,以主吾祭。”讓袁譚來主持我的喪禮吧,言下之意,是要傳位給袁譚了——此言大出許攸意料之外。
袁紹向來寵愛小兒子袁尚,因而藉口檢視幾個子侄的能力,早早地就把老大袁譚給發到青州去了。即便兵敗而至幽州,他的方針也似乎並沒有改變,讓袁譚鎮守南面的涿郡,位於抗曹前線,把二兒子袁熙派去漁陽郡南方,外甥高幹派去鎮守代郡,光把個小兒子袁尚留在身邊——這廢長立幼之心是昭然若揭啊。所以許攸就打算著,等袁紹一死,袁尚繼位,袁譚鐵定不服,兄弟鬩牆之下,自己勸說無效,就此灰心失望去投曹操,那還有誰能說我的不是?忠臣令名就此得以保全,身家性命更是無憂,而且在曹操那裡還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下半輩子都有依靠啦。
可是誰能想到,袁紹臨終前竟突然改了主意,要傳位給袁譚——這、這不科學啊!
袁紹再次睜開雙眼。正撞上許攸疑惑的目光,於是緩緩地解釋道:“無怪乎子遠之惑也,乃吾昔日見事不明故。若進而囊有天下,或退而得四州為守,則傳位顯甫最佳,即顯思不忿,亦無可如何也。然今蜷曲一隅,即幽州尚不可全,乃不可如此。設顯甫嗣,顯思必往投曹。則幽州南門洞開——況以顯思志大而才疏。異日必啟孟德之忌,亦難全首級,則我袁氏族滅矣……”
袁紹對自家幾個兒子倒是看得挺準,袁譚就是那種野心勃勃。然而又沒本事的紈絝子弟。在原本的歷史上。袁紹一掛。袁尚繼位,袁譚立刻起兵相攻,戰敗以後乾脆跑去投了曹操。開門揖盜。可要是他從此就老實跟著曹操幹了,袁家還未必會亡,問題他勢力才略微有點兒恢復,就暗中寫信給舊將呂曠、呂翔,要他們背曹而從己。那倆比他精明,比他看得清形勢,直接就把信交給曹操了。
可是即便如此,曹操也還並沒有殺袁譚之心,為了安撫他,讓自家庶子曹整迎娶袁譚之女為妻。然而不久以後,曹操圍攻鄴城,袁譚趁機掀起反旗,攻略原從袁尚的冀州故地,曹操聞報大怒,發兵討伐,便在戰陣之上,取了袁顯思的性命。
袁紹最瞭解自家兒子,所以他料著了,袁譚即便降曹,那也長久不了,最終還得完蛋。繼而他又說:
“吾知正南(審配)、元圖(逄紀)黨於顯甫,公則(郭圖)、仲治(辛評)黨於顯思……”別以為你們拉幫結派,主子不清楚,其實都瞧得真真兒的,只是因為政治需要而暫時不加以懲治罷了——“今正南歿,則若兩鬥,元圖如何是公則的對手?”逄紀是鬥不過郭圖的。
“何如即以顯思嗣,使其入薊,則顯甫無以敵也。顯奕(袁熙)無大志,樂從其弟,亦樂從其兄,兄弟若睦,乃可暫守此幽州之地,或能全吾一門。”袁熙是沒有啥政治野心的,高幹只是外甥,更不可能豎起反旗,那麼即便袁譚弄死了袁尚,剩下倆兄弟加一表弟,要是真能聯起手來,曹操也不敢輕侮啊,或許就有長期割據,保全家族的可能。
正是基於以上考量,所以袁本初幡然悔悟,決定急召袁譚回來,傳位給長子。
當下袁紹口授,許攸提筆寫成了召還袁譚,並暗示他將來主持父親喪禮的公文,給袁紹看過無誤,用上車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