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土地歸還政策過時了?”艾瑞莉婭茫然看向在場眾人。
她有些不理解。
大家當初團結在一起,不就是為了趕走諾克薩斯入侵者,讓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有家可回麼?
現在諾克薩斯還沒離開,戰爭還沒結束,還有那麼多人無家可歸,那麼多受著諾克薩斯奴役的同胞,期盼著反抗軍幫他們奪回土地和家園
他們堅持的土地歸還政策,怎麼就過時了呢?
艾瑞莉婭將目光投向在場眾人,期待這些德高望重的大師前輩能為她解惑。
“這個”現場的氣氛卻突然變得微妙。
大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雖然都好像有話要說,卻又遲遲無人開口。
這也沒辦法。
因為土地歸還政策,在過去可一直是反抗軍內部的,一種絕對不容質疑的政治正確。
追根溯源,那這支反抗軍從一開始就是在“驅除諾虜、恢復均衡”的旗幟下團結起來。
這個所謂的“恢復均衡”,指的就是要儘可能地將飽經戰火摧殘的艾歐尼亞,恢復到戰前那和平穩定、萬物均衡的模樣。
在這項基本精神指導下:
土地要歸還給原主人;
政權要歸還給原地方自治機構;
財產在戰爭結束之後,也要以歸還的名義分配給同胞;
反抗軍的歷史使命就只是反抗,在諾克薩斯人離開之後,它就可以不用繼續存在了。
而在座的各大宗門教派、地主豪強,理論上無論他們在戰時做了多大貢獻、付出了多少犧牲,又佔據了多少土地、掌控了多少資源,他們在戰後也只能放下一切,各回各家,迴歸戰前的生活狀態。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大師們不要權,不要錢,只要江山如故、天下太平。
這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艾歐尼亞以外的人恐怕也無法理解。
但這就是反抗軍的初心:
恢復均衡,恢復傳統,讓艾歐尼亞迴歸那已經成功運轉了10000年的,被歷史證明可以長期維持和平與均衡的社會狀態中去。
正是有這樣共同的初心,反抗軍的英雄們才能齊聚於此。
又因為他們都有這樣的共識,所以反抗軍一開始才會實施土地歸還政策,將他們打下來的土地無償地歸還原主,或者無償地充作公田。
“那麼”艾瑞莉婭不理解了:“既然這項政策是大家一起制訂的,那現在為什麼又要變呢?”
她眨著那雙純潔無瑕的大眼睛,迷茫地看著在場的一眾大師前輩。
“額”不知怎的,大師們竟有些不敢看她。
但議題都提出來了,該說的話總是要說的。
“因為它的確過時了!”
終於,在這一片微妙難堪的氣氛之中,有一位大師代表大家站出來了。
艾瑞莉婭記得他。
那是夏爾瑪家族的拉維大師。
拉維大師是在艾歐尼亞形勢最艱難的時刻,第一批揭竿而起、高舉義旗,站出來反抗諾克薩斯帝國的英雄——比她更早得多。
在普雷西典遭受敵軍主力進攻的時候,又是拉維大師不顧一切地擔任敢死隊長,拼死牽制住了斯維因的側翼大軍,給她創造了寶貴戰機。
持續數年的艱苦鬥爭下來,拉維大師4次重傷、2次瀕死,失去了3個兒子1個女兒,付出了旁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犧牲。
毫無疑問,他是英雄。
是艾瑞莉婭也崇拜著的英雄。
“拉維大師。”艾瑞莉婭恭敬地向他頷首致意:“您有何教誨,還請細講。”
“艾瑞莉婭大師。”在在場眾人鼓勵贊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