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後,崔師懷就親往京兆衙門領還了崔蒞的屍身,當天下午草草收斂後便即入葬在了城外義莊。”言說至此,方山奇話語稍頓的感嘆了一句,“這位崔侍郎真是好硬的心腸啊”
王朝時代特別講究死後歸葬祖墳,認為此舉才是落葉歸根,此後才有子別世世代代之祭祀,所以雖客死異鄉者也必歸葬祖墳。是以史書乃至《孝經》中常有“千里
扶靈而歸”的記載,譬如那杜甫便是客死異鄉,因家貧不能歸葬,以至於靈柩在寺觀中停駐將近五十年之久後,才最終由其孫遷回故鄉祖墳安葬。
寧可不下葬停在寺觀中長達五十年,也要最終等著回葬祖墳。從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唐人喪葬觀中對祖墳的看重。而越是大戶人家對此的看重也就愈厚。
博陵崔家傳承近六百年,崔蒞身為長房子孫卻被其祖父安埋在了專門收葬餓殍倒屍的義莊,此舉固然是為了撇清了崔蒞與崔門的關係,但在時人看來,這也是一個當祖父的生生讓親孫子做了孤魂野鬼。
何其車狠哪!
不過方山奇的感慨唐松這穿越者倒是體味的不深,他更關心的是崔懷禮告老的事兒。
經他一催,方山奇轉了正題,“昨日草草的料理了崔蒞的葬事之後,崔懷禮便在今日上晌的時候向神龍天后遞呈了告老的奏章,隨後才有了到你這裡的舉動”
“那……可準了?”
“似他這般品階的高官那有一告老就準的?如此豈不顯得神龍天后及朝廷太涼薄,總得經過三次慰留之後才會正式下詔賜金還鄉,介時少不得還要政事堂齊出都門為之送行”
原來是上午遞的告老奏章!終於確定了這個訊息,唐松心底頓覺一鬆。少了這麼一個心思陰柔、官位又高的敵人,任誰都會有如釋重負之感。
輕鬆之後,唐松也自疑惑,崔師懷如此高位,論理崔蒞的事情當牽連不到他。便是牽連的到,他也不至於就要告老,更別說行事還這麼急!
“他這匆匆告老的舉動還是小騰挪,目的既是為了儘快平息因崔蒞之事給崔家帶來的震盪,也是為了保全子孫。崔師懷年近七旬,便是今日不告老又還能在朝堂呆上幾年?所以他此次小騰挪的這一搏竟是又成功了”
隨著方山奇的解說,唐松才明白過來。王朝時代,尤其是武則天當政時期可沒有什麼罪不及家人的觀念。所以初唐四傑中的王勃犯了罪,他那遠在外地做官的父親就得一併獲罪被朝廷遠貶到交趾,也即後世的越南這不毛之地;而上官儀犯了罪,他的兒子上官芝就得陪死。;
崔蒞昨天那事情鬧的太大,崔渥三兄弟又都在場,按照連坐之法,崔家四玉樹中的其他三人必定脫不了關係。一併連四人在朗州的父親也得受“教子不嚴”的牽連。
可以說崔渥父子兄弟兩代人俱都被一網打盡了。
在這個時候,崔師懷的告老還鄉就實是以退為進,以自己的退出朝堂為代價保住子孫四人。
以他四十餘年的仕宦資歷,以他此時的高位,一旦做出這一舉動,還是能背起崔蒞之事的。他既付出瞭如此代價,若武則天再因崔蒞之事窮索不休,未免會讓朝臣齒冷心冷,實在不值。
歸根結底,崔師懷的告老其實就是在做一場心照不宣的交易。他是用自己中書侍郎的政治生命築起了一道防火牆,護住了兒子及剩餘的三個孫子,一併阻止了因崔蒞引發的大火繼續向整個博陵崔氏燃燒下去。
至於剛才那番登門拜訪的舉動,不過是其想在最後時刻再做一個完美的收官罷了。
聽明白,想明白之後,唐松忍不住讚歎了一句,“好算計,好果決,好個崔師懷”
“只有去過河東,入職朝堂之後,才會真正明白崔家在朝野間的潛勢力究竟是何等巨大。傳承六百年,第一世家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