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為沇,流去為濟。在溫西北平地。)又東南流,當鞏縣之北,而南入河。與河並流,過成皋。(成皋,今汜水縣。《晉書·地道志》曰: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斗。大伾、成皋,古成皋兼包鞏縣之界。)溢位為滎水,東流過陽武及封丘縣北,又東過冤呴縣南,至定陶縣南,又東北流,與菏水會。東至乘氏縣西分而為二。其一東北流入鉅野澤,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谷城縣西,又東北過盧縣北,經齊郡東萊郡而入海也。《尚書》稱: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即菏水所在也。)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於海,是也。又《水經注》雲:初濟水至乘氏縣西,分流為二。其一東北流,今所入海者;其一東南流,東過昌邑縣北金鄉縣南,至方輿,為沛水。過沛縣東北,至下邳而入淮。《淮南子》雲:濟水宜麥。《周官》雲:雊鵒不逾濟。
§事對
【導沇 濟河】並見敘事。
【重源 異岸】酈元注《水經》曰:濟水重源,出河內縣西北平地。水有二源所發,因復謂之濟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東流注城南,東合北水。郭緣生《述徵記》曰:河內溫縣亦有濟,入於黃河,謂濟之源。按:二濟既南北異岸,而相遠亦逾千里也。
【吳溝 齊阻】趙曄《吳越春秋》曰:吳王夫差興兵伐齊,掘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濟。《戰國策》曰:張儀說秦王,齊據河濟,足以為阻。
【鬥水 截流】戴延之《西征記》曰:濟水自大伾入河,與河水斗而東流。《尚書》曰: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於滎。孔安國注曰:濟水入河,並流數千裡而截河。又並河數里,溢為滎澤。
【德美 通和】劉向《說苑》曰:四瀆江河淮濟,何以視諸侯?能盪滌垢濁焉,能通百川於海焉,能盪出雲雨焉,為德甚美,故視諸侯也。《淮南子》雲:淮濟水通和宜麥。
【馮徵 袁汎】馮衍《明志賦》曰:流山嶽而周覽,徇碣石與洞庭;浮江河而入海,溯淮濟而上徵。袁宏《北征賦》曰:於是背梁山,截汶波,泛清濟,傍祝阿。
【齊度量 蕩垢濁】《風俗通》曰:濟,齊也。齊其度量。蕩垢濁,見上德美注。
【溢滎澤 注渤海】溢滎澤見敘事。《山海經》曰:濟水出共山南東邱絕鉅野澤,注入於海。
§詩
【蕭楚才《奉和展禮岱宗途經濮濟詩》】拂漢星旗轉,分霄日羽明;將追魯阜跡,更勒岱宗銘。林戈咽濟岸,獸鼓震河庭;葉箭凌寒矯,烏弓望曉驚。已降汾水作,仍深迎渭清。
【薛克搆《奉和展禮岱宗途經濮濟詩》】龍圖冠胥陸,鳳駕指雲亭;非煙泛濟浦,綠宇啟河汀。畫裳晨應月,文戟曙分星;四田巡揖禮,三駈道契經。行欣奉萬歲,竊捙記Я洹�
§祭文
【後魏文帝《祭濟文》】維太和十九年,皇帝遣太常寺守散騎常侍景,昭告於濟瀆之靈:乾光資曜,坤載播液,惟瀆暢靈,協輝陰闢。庶象憑和,升降芳瀝,蘊神包化,比土宣績。溫方湧瑞,沇源導濟,引流通滄,實侔四體。作潤岱宗,含雲吐澧,潤波湛湛,川風沵沵。瞻洪津而懷德,乘長波而欽智;泛龍儀之郁穆,〈王桀〉玉軒而浮被。沉璋璧之明物,冀牲潔以歸寄。
○洛水第七
§敘事
《春秋說題辭》雲:洛之為言繹也,言水繹繹光耀也。魚豢《典略》雲:洛字或作雒。初漢火行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為土行。土,水之母。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去隹加水。《周官》:豫州其川滎洛,與伊瀍二水為三川。(秦於河南置三川郡。)按《水經》雲:洛水出京兆,上洛縣冢領山,郡經上洛、弘農、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