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章 第103集《妙法蓮華經》

壬二、頌行法 分二:癸一、止行;癸二、觀行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百四十二面,我們看壬二的“頌行法”。這一科是講到<安樂行品>。安樂的意思,包括我們色身能夠遠離危險、災難,也包括我們內心遠離憂愁苦惱,所以這個安樂的意思是通於身心世界的。這個安樂到底範圍有多廣呢?小到今生短暫的安樂,大到來生以及盡未來際的大般涅盤的安樂,都是涵蓋的。所以這個安樂包括現世的安樂,也包括未來永恆的安樂。我們凡夫的確需要安樂。

那麼,這麼一個廣大的安樂是怎麼成就的?主要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行處,一個是親近處。行處就是理觀,親近處就是事修。

從修行的次第,我們要先成就理觀。什麼叫理觀呢?就是我們內心的安住,你的心住在哪裡。在安樂行當中,強調了心安住在一念的離相的清淨心,這個是根本。

我們一般人的心是安住在自我意識。安住在自我意識的時候,使令我們內在的煩惱業力就變成怎麼樣?輾轉相續,變成非常堅固,所以我們就很難去調伏、改變自己,因為你根本就錯了。我們平常做了很多的功課,做了很多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行門,積集很大的資糧,但是為什麼我們仍然發覺改造自己非常困難?因為你的心安住錯了,你以自我意識為住。

自我意識的形成,是我們從生命的經驗,特別是最近這幾百世的生命經驗,點點滴滴地取相分別形成的。我們每一期生命當中雖然是生滅變化,但是有些特殊的人事的影像被我們取過來,然後留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每一生都會取一些或多或少的影像,這樣生生世世以後,我們的內心深處就累積很多的人事的影像,就形成我們的思考模式。

當然,這個影像的形成不是一瞬間的,它是有長時間的積累。《楞嚴經》講到自我意識的形成,講到兩個次第:

第一個,迷己為物。這個迷己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沒有固定的思考模式,但是當我們的人生經驗透過取相分別以後,慢慢地,人生經驗的取著,就使令我們變成“物化”了。物化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思考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形成你有性格,你這個人有了你的個性。就像水,水是沒有形狀的,但是你把水倒到杯子裡,這個杯子是方形的,這個水變成方形的形狀;這個杯子是圓形的,它變成圓形的形狀。所以迷己為物就是說,我們一開始本來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慢慢慢慢取太多相狀以後,我們開始怎麼樣?包容它,承認它,所以就把自己的內心一個無形無相廣大的心性,變成一種狹隘的自我的思想體系。這第一個,迷己為物。

第二個更嚴重,認物為己。當我們承認它以後,慢慢慢慢地就主客對調了。我們的心性本來是主人,這些影像是人生經驗留下來的,是一個客人,結果它變成主人了,它來掌控我們的身口意了,而我們的本來面目慢慢地消失掉了。就是迷己為物,最後認物為己。

那麼,這種情況如果不處理,就使令我們的修行只能夠改造業力,但是不能改造思想。這個思想完全不能碰,這個意識形態的話,我們這輩子,你出生是什麼思想,你學完佛以後,你走的時候,還是那個思想。就是這個人修行換湯不換藥。所以,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怎麼辦呢?

佛陀用兩個方法,叫做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自我意識,你只要隨順它,那你就沒完沒了了。你要順從它,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我沒辦法改了,那你就順從它去輪迴。但是,你要挑戰它,你要回過來找出“你從什麼地方來”……自我意識它天不怕地不怕,它最怕你探本求源,怕你找它的根,因為它本身是一種虛妄相,它沒有根的。它就是今生抓一點影像,前生抓一點影像,然後拼合、湊合成的烏合之眾。所以,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