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楚懷王聽信此言,與齊斷絕關係,並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國的使臣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敗楚軍于丹陽(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虜楚將屈丐等70多人,攻佔了楚的漢中,取地600裡,置漢中郡(今陝西漢中東)。這樣秦國的巴蜀與漢中連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也使秦國的疆土更加擴大,國力更加強盛。《史記·張儀列傳》中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無疑張儀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
張儀誑楚之後,又於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韓、齊、趙,燕等國進行遊說,使得五國連橫事秦。同一年,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
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脆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樹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 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卒於魏。
〖之二〗
“連橫之父”——張儀
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 張儀(2)
一、 系出名門
張儀,蘇秦的同窗好友,據傳說,是戰國時期魏國貴族之後。與蘇秦一同拜於鬼谷子先生門下。蘇秦創合縱之法,遊說六國合縱抗秦之後,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遊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與張儀一同演繹戰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面。
二、 出試鋒芒
張儀出道較蘇秦稍晚,也沒有象蘇秦那樣先“碰釘子”,相對來說,仕途比較順利。傳說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後。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蘇秦言到,你我才能相當,現在我以掛六國相印,你來投靠,必然不會受到重用,再說,我二人若是幫助六國滅秦,必將因為功勞太大而被別人嫉妒。現在你應當去投靠秦國,與我的“合縱”相對。當然傳說並不可信,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蘇、張二人的影響有多大。
在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後,張儀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頗有政績。公元前328年,張儀正式出任秦相,並開始實行“連橫”的戰略。他與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國任相,設法使魏國首先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到魏國之後,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親兄弟,也尚且會爭奪財產,更何況六國各有“計謀”,同盟不可能長久。魏國處於各國包圍之中,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只有依靠秦國,才能保證安全。但是魏王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於是張儀暗告秦王發兵攻魏。在他軟硬兼施、打拉結合的策略下,魏王終於背棄合縱之約,轉與秦國結盟。
三、 以“橫”破“縱”
張儀回到秦國之後,又主動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國,以拆散齊、楚聯盟。晉見楚王時,他說道,當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所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盟。他又許諾在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之後,秦國會把商、於之地六百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