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與趙合謀,派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著名合縱鼓吹者蘇秦,亦為燕國利益入齊遊說,勸閔王取消帝號,共同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戰國策·齊策四》),以便乘機兼併宋國。二十八年(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進至滎陽、成皋 (今河南滎陽境),即互相觀望,不肯首攻。秦為破壞五國聯盟,主動取消帝號,將前佔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遂撤走。第三次合縱攻秦,未交戰即告瓦解。
四十六年(前269年),秦與韓聯軍攻趙,在閼與被趙將趙奢擊敗後(參見閼與之戰),範睢入秦,建議秦昭王實行“遠交近攻”戰略,以利於鞏固佔領之土地。秦遂將打擊重點指向最近的韓、魏、趙。三十六年(前279年)鄢郢之戰中,秦將白起以水攻殲楚軍民數十萬,迫其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四十二年(前273年),白起在華陽之戰中殲魏、趙聯軍15萬,迫魏再獻出南陽地區(今河南沁陽以南、溫縣、孟縣;地區);五十五年(前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殲趙軍45萬;還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蠶食了大片土地。這促使各國再度聯合。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參見河外之戰),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
聯軍的勝利,並未嚴重削弱秦軍實力,亦未能遏止秦擴張勢頭。秦王政(秦始皇)繼位後(前246年),呂不韋掌權,依舊採用遠交近攻方針,五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黃河以北,全部佔領韓上黨郡,並重建太原郡(西至黃河,北至山西繁峙,東與燕趙交界,南接上黨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絡,並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中原各國為打破不利局面,以圖生存,盡最大努力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組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秦新佔區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進攻開始順利,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陝西臨潼北)(參見蕞之戰)。當秦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時,聯軍不支敗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不久,秦王政親政,用李斯“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史記·李斯列傳》)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至此破滅。
長平之戰:趙國的戰略失誤成就了秦國大業(1)
戰國時期,北方的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趙武靈王志向遠大,眼光不凡、意志堅定、立排眾議大膽的推行移風易俗,並選練精銳弩弓騎兵。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
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驃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並有可能發展成為秦國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與軍事宿敵。秦國不會看著他的對手一步步的壯大從而威脅自身地位,伺機削弱並沉重的打擊趙國。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發生,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