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
圍繞這場著名的大戰,人們有如下一些疑問:
一、趙國君臣團結,將相和睦。趙孝成王通曉事理再有平原君與藺相如輔佐。趙最高決策層,似乎不應該在長平大戰,最關鍵的時候做出臨陣換將這一匆忙的決定,原因是什麼?難道僅僅是中了敵國的反間計這麼簡單嗎?
應該說,趙孝成王對臨陣換將這麼重大的人事命令的釋出,是有他的考慮的,也是充分的聽取了不同意見並不是草率的決定。 (大臣中只有藺相如 堅決反對撤換廉頗起用趙括為大將)。趙王這麼作是有其苦衷的。
長平之戰:趙國的戰略失誤成就了秦國大業(3)
眾所周知,這場大戰雙方共投入百萬大軍是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主力決戰。趙國方面總共動員了五十萬人參戰。五十萬大軍的後勤保障,糧草與武器裝備的補給,每日的消費支出絕不是小數字。戰爭已進行了八個月,趙國的戰爭經濟不堪重負,戰略儲備也將消耗怠盡。趙決策層對此深為憂慮,廉頗堅守不戰與秦軍打消耗戰持久戰,其目的在於以老秦師,拖垮秦國。然而綜合國力上是秦強趙弱。秦國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繞, 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趙國雖軍事實力強大,但地處北方,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戰爭儲備也並不充足,無法支援大規模的連年戰爭。小國與大國拼消耗,只是權宜之計,豈能長久?
廉頗的持久戰方針,雖在戰役指導上是穩妥的打法,但有悖於國力,宏觀的看並不符合趙國國情。這實際上是趙國本身難以克服的一個矛盾,同時也是國家統治者與軍事指揮者經常發生的一個矛盾。趙王數次命廉頗出戰,速戰速決。廉頗鑑於戰場形勢,拒絕王命。故趙國決策層均認為廉頗是怯戰,普遍對其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秦國不用反間計,趙國撤換廉頗也是遲早的事。應該說,趙王速戰速決的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的(關於此點後文還將闡述),但撤換廉頗起用趙括為將的決定是錯誤的,藺相如反對這一人事決定,並不是反對趙王的速戰速決的方針,而是反對趙王用人不當。廉頗老成持重,自趙奢去世後,已是趙國唯一可獨當一面的大將了。趙括聰明好學、有才辨,在趙國年輕將領中也算是佼佼者,但他缺乏實戰經驗的鍛鍊。趙王受其外表誇誇其談所迷惑,從而讓他代替廉頗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不合適的。趙王可謂是不知人。趙括至長平後,錯誤的理解速戰方針,且年輕氣盛不辨虛實,不明地理,行事輕率給趙軍帶來了滅頂之災。趙王如用廉頗雖不能說必勝,但最起碼不會把老本賠光,輸的這麼慘。
二、秦趙雙方軍事實力並不懸殊,秦國因何最終能大獲全勝,在九個月中乾淨利索的殲滅了趙軍四十五萬?
首先,秦國大舉攻趙並不是因怒而興師,是經過一番精心的考量與周密的準備的。秦軍先發制人,有備而來,秦兵分兩路,一路防韓魏援趙,而以主力迅速攻佔了趙國的晉東南形勝之地,逼迫趙國在不利的時間不利的地點同自己決戰,可謂掌握了先機,一直操控著戰爭主動權。在長平戰場上,秦軍屯兵與戰場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勢險要,其勢猶如掘坑待虎,而趙軍駐紮大軍於長平以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憑,盡失地利。秦出山谷攻趙易,趙入山谷圖秦難。趙大軍如若入山谷攻秦軍,秦軍只要封閉山谷,斷趙軍後路。趙數十萬大軍成甕中魚鱉矣!秦軍如此佈置兵力可謂得兵法之要,老謀深算,用意頗深,趙括不明地理焉能不敗?
秦國在大舉伐趙之前,遣使赴韓魏誘之以利,迫之以威,使兩國不敢救趙。在趙國初戰不利,遣使赴秦試探求和的可能性時,秦國一方面加緊進攻趙軍,一方面厚待趙使。一來以慢趙國抵抗之心,二來做出秦趙和談的假象,使五國舉棋不定放棄援趙。這一輪的政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