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唐志士、楊月英飾演婆婆、錢富春扮演唐志士的書童唐壽。
唐壽這類角色在滬劇中被稱為童子生,如果演員不重視的話,根本沒什麼戲份,過過場而已。錢富春卻非常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不管主要次要,只要上臺就要賣力。
他感覺雖然飾演的只是一個小小的書童,但在唱腔安排上也應該要動一番腦筋。
因為書童唐壽從小邁入唐府,是唐志士少爺的貼身僕人,主僕關係特別好,少爺突然去世,怎不讓唐壽傷心,去靈堂祭奠、哭靈全發自內心,表達對主人的忠心耿耿,且唐壽是個小孩子,還帶有幾分童真。
錢富春注重人物外形,掌握人物內心,表演逼真、唱來樸實,有些咬字上帶有一點奶聲奶氣,深受觀眾喜歡。
一段簡單的唱段,因錢富春的唱腔真切動人被觀眾認可,這段唱腔,後來被大家稱為“唐壽哭少爺”。
在唱腔上,錢富春也有重大的突破,為了達到感情的充分釋放,錢富春在文派平穩的唱腔基礎上節奏放慢了一倍,原來的一板三眼變成了一板七眼,形成了新的板式“慢腔慢板”,為日後滬劇的唱腔發展做出了貢獻。 民國元年,筱文濱還出資把學生錢富春的這段成名唱段灌製成唱片發行,成為上世紀民國30年代申曲時期最流行的唱段之一。
錢富春從飾演“唐壽”開始漸漸被觀眾所熟悉,錢富春,開始擔任一些主要的角色。就在這時,錢富春與滬劇結下了良緣,走上戲臺,成了上海灘家喻戶曉的申曲後起之秀。
滬劇有史以來總共有100多部大戲,民國17年富春劇團的《賢惠媳婦》、民國18年施家劇團的《閻瑞生》、民國30年富春劇團的《恨海難填》,錢富春曾改編過一部紀實作品《春阿氏》,這是清朝光緒末年的一件冤案,完全真人真事。
慕容雪飾演女主角春阿氏、錢殊飾演與春阿氏自幼訂婚的聶玉吉、衛鳴歧飾演春阿氏父母包辦下的丈夫。這種新穎別出心裁的手法令人驚訝。民國36年,中藝滬劇團在東方劇場首演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錢富春老師不但為西裝旗袍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傳統戲的繼承和傳承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文濱劇團時期,錢富春演出過許多傳統老戲,如《陸雅臣》等,堂會上要唱《送花樓會》等一些比較喜慶吉利的摺子戲。
為了學好老戲,錢富春也是下了許多功夫的。雖然筱文濱老師儒雅灑脫的文派是錢富春學習繼承的主要唱腔,但是文派唱腔有一定的侷限性,要演一些丑角或反面人物,就免不了要融入一些別的唱腔特色。
曹掌生老先生是文濱劇團的老前輩,是筱月珍的先生,乃申曲界的老戲骨,尤其擅長丑角,他的“尤里青”、“阿牛三”無人能及。為了向這位太先生學習,錢富春特地花錢在大陸飯店開了包房,請曹老先生單獨傳授。
曹老先生除了教授一些傳統戲外,還把一些好的手面動作和形體表演教育傳授給錢富春。
此外,錢富春還時常模仿王筱新的唱腔和表演。為自己塑造各類人物吸收養料。
錢富春成功地塑造了《庵堂相會》裡的金學文,他把劇中人物的勢利、吝嗇刻畫得極其逼真。
特別在“看龍舟”一場中,金學文的第一句叫頭“老孃娘!”和起腔“五月端陽地臘天”,就是繼承了前輩藝人的特色,每次演唱這句時必定博得觀眾的滿堂彩。
錢富春在演出實踐中感到申曲的表現手段還比較單調,不能適應現代戲劇變化的要求,由此他想到了向話劇、越劇、錫劇、評彈、京劇等汲取養料。
從小歡喜京劇的錢富春,一心想著要向京劇學習借鑑某些程式化動作來豐富滬劇舞臺藝術的表演手法,增加戲劇感染力。
錢富春,最崇拜的就是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