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這個想法,我覺得這個歷史就好像是一部電影,一般一部電影大家都會記住男一號,偶爾會記住男二號,很少有人會記住男三號,而企業家就是中國當代史中的男三號。我現在要用史料來顛覆掉很多傳統的印象,比如說一些重大的歷史節點上,像辛亥革命,企業家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像1919年的“五四”運動,1927年的北伐戰爭,一直到1937年“九一八”的時候,企業家又扮演了什麼角色?我在找那些歷史節點。然後我就發覺,在這些節點當中,企業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封新城:在你落筆的這30年裡,你是把企業家當主角來寫的,可是這麼一場大地震,妖魔化企業家或是妖魔化商人又跟著重演了。
吳曉波:這是根深蒂固的。在根子裡他是蔑視你的,從國民性的根子裡,文化的根子裡,他都認為這是不重要的。商人的力量被漠視,商人的形象被妖魔化,是中國向公民社會進步的一個文化障礙。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吳曉波:我與他們格格不入又心心相印(2)
封新城:是啊,就像王石,突然成了靶子。
吳曉波:王石這個事情發生後,我沒想到公眾的情緒會這麼激烈而且絕對化,到後來為王石說話的人都變成了“資本家的乏走狗”了。其實罵他的人都知道,王石並不是他們所謾罵的那種人,如果王石真的是個小氣鬼,那他不說話就完了嘛。很多罵他的人也知道王石這次被罵是誤會,但他仍然被罵。這是一個很撕裂的事情。王石的企業家形象,從他1984年辦企業到現在,還是挺乾淨、挺陽光的,大家都挺認可他;就因為這次這麼一件事情,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是被誤會的,但仍然有那麼大的一個輿論聚集,那說明整個的國民心理對企業家這個階層的不理解,根深蒂固的不理解。
封新城:有兩個層面,第一,毫無疑問在中國做企業家是需要政治智慧的;另外,從老百姓來講,你都做了30年的明星,顯然是被寵壞了,既然我能把你捧出來,最後也會被我唾棄。
吳曉波:毀滅明星,是人類的一個共性。把你捧得很高,然後再把手放開,大家都很爽。我認為在這次地震中,對企業家的攻擊是個民族性的問題。可怕的是,這個輿論是不均衡的。如果這個階層被理性理解的話,會有人去罵他,但也應該有一批人去為他辯解或者捍衛他,而這個社會本身是不均衡的。
封新城:這是不是我們多年來對貧富均衡爭論的一次爆發?我的意思是,這不是王石一句話的偶然。
吳曉波:這當然不是一個偶然事件。根據我的觀察,屬於市民階層的企業家現在卻被有意無意地擺在了公眾利益的對立面,成為唯一被###的物件。這是很危險的。當然,企業家階層自己也對這一景象不知所措,他們一直不知道自己在歷史中的角色與定位,都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封新城:找線索其實就是找現實中的地位嘛,就是說對他們現實的一個焦慮,一個地位上的焦慮。
吳曉波:中國企業現在就是找不到根,這是蠻糟糕的一件事。我寫《激盪三十年》,副標題就是“中國企業1978~2008”。我認為這撥人在這段歷史中的確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因為你知道這30年主要的成就基本上是草民、是老百姓創造的成就,不是政治家規劃好的,是一開始就沒有藍圖的一個改革。這撥人被妖魔化是和30年有關係的,你看這30年來,那些最早做企業的人,他們的出身都很卑賤,很多那些體制外的邊角料;但就是這樣的一些人,就是這些稀奇古怪的人成了財富的創造者和擁有者。
“儒商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
封新城:我的一個採訪物件這樣跟我說:中國還沒有成長企業家的土壤。雖然你這本書寫了中國企業家的成長史,但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