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部分

不再出徵,河南戰場由李世績這個河南大總管全權負責。

這段時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朝廷正式下令,撤除四個行臺,而將全國劃分為十五個監察道,並已經選了十五位監察御史,授為觀察使,巡察各地。

四行臺撤除,行臺官員召回。

李世民和李元吉、段綸、李伏威四行臺尚書令都被召入京師。

李世民曾上書反對立即撤除行臺,認為天下還不太平,時機未到。特別是巴蜀偏遠,需要有行臺能夠臨機決斷,而江淮更是不能冒然撤消,不然恐引起李伏威等的誤會,或引發動亂。

不過太子卻上書力陳撤除行臺之必要,最終李世民的反對沒起作用,皇帝下旨,三省透過,四行臺就此撤除。

李世民的陝東道大行臺撤消,李世民留在洛陽的行臺僕射屈突通和行臺兵部尚書殷開山等,也都被調回京中。

東宮上下一片歡欣鼓舞。

整天忙著白天編小學教材,晚上編字典,寫資治通鑑的張超,也被李建成召去東宮。

李建成臉色極好,在他看來,這次是取得了重大勝利。

“大家說說,如何趁勝追擊!”

張超在太子的殿上,也有了一席之地。他這個崇文館大學士、太子洗馬跟魏徵並排著坐一塊。

眾人各抒已見,都提出了不少的建議。

有些還挺不錯,比如,就有人提議,讓朝廷重開封建之制,給皇子們分封諸侯國。他甚至提出給李世民封到蜀中去,改封蜀王。

這個提議確實不錯,若朝廷真的開分封建國之制,那李世民封到蜀國去,肯定也就是封一個郡國之地,諸侯國最多一兩個州大小。

就藩之國後,諸侯可是不得輕易離藩的,若沒朝廷召令,他們根本沒機會入京。只是呆在蜀中自己的那二畝三分,李世民當然鬧不出什麼來了。

不過建議是好,李淵肯定不會答應。

“文遠,你可有何建議?”太子見張超一直沒說話,直接點名。

張超看了看一眾人,心裡無奈,他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是得拿出些真東西來了的。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東宮的核心會議。

“回殿下,我認為這次撤消行臺,我們東宮確實贏的漂亮。但秦王如今依然身兼多職,既是雍州牧又是天策上將,還是尚書令,並是十二衛大將軍。陝東道大行臺撤消之後,秦王在河南的部屬大多歸京,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若能將秦王分封就國,這自然是好的,但以如今的局勢來了看,這卻幾乎不可能。一來天下還未真正安穩,大唐立國不久,陛下怎麼會讓秦王這樣一員能征善戰之大將離開?再者,陛下很重親情,肯定捨不得讓秦王分封邊疆,然後數年才能一見。”

“臣以為,與其現在就想著如何把秦王分封蜀地,還不如再等等。”

“就只是再等等嗎?”李建成對張超這番話似乎不太滿意。

“也不是坐等,臣以為,當下第一要務,是讓秦王和齊王從宮中搬出。”

這話一出,倒讓李建成意外。

“秦齊二王早已成年,甚至孩子都有了好幾個。到現在還一直居住在宮中,出入隨意,每次出入都是騎馬通行,甚至還拾弓刀,宮禁如無物。這是違背制度的,也有損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權威。”

李建成聽到這裡不住點頭。

“因此,臣有三個建議。一,殿下可上書陛下,要求為二王在宮外建造王府,建好之後讓二王搬出宮外,並且以後嚴明宮禁。”

“其二,殿下可上書陛下,今後諸王面見陛下和殿下,必須行朝禮而不是家禮,除非是宮中家宴。陛下的敕、太子的令、諸王的教,也必須重申,皇帝的敕最高,其次為太子的令,然後才是親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