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3章 不想看臉就蒙面

餐桌對面。

俞正誠見到李奕辰陷入沉思,滿懷期待。

之前《我是歌手》第四季改版時,也正是因為他們節目組早就有過“邀請新生代歌手”的想法了,所以那時候,他們才對提出這個建議的李奕辰沒有太多的重視。

只是單純的覺得,啊,這個想法我們去年前就想過了,還不止一次。

就這?

他們自己是原創團隊,對於手上做了三年的節目知根知底,可以說,外人能想到的所有改版建議,他們都曾經想到過。

但是現在,俞正誠再往回看的話,才突然發現,李奕辰那時候只用了短短几周的時間,就能想到和他們一樣的想法,並且找到了其中唯一條可行的改版方向,那份眼光和決斷,確實不俗。

還好,現在發現的也不算太晚。

王高明發掘的是李奕辰能當綜藝主持人的天賦,做的是臺前的工作。

那麼自己就深挖李奕辰綜藝策劃方面的能力,走幕後。

根本就不衝突嘛。

當然,要是李奕辰的綜藝策劃能契合他們團隊的擅長的“音樂”和“室內”兩個要點的話,那麼新綜藝直接邀請李奕辰來當主持人,也不是不行。

Win,Win!

……

李奕辰很清楚《我是歌手》這類音樂競演類節目的優缺點,也明白其天生的缺陷。

既然是綜藝節目,那麼節目主要的兩類人,嘉賓和觀眾的想法,製作組就必須要非常瞭解。

首先是嘉賓,歌手們參加這類節目,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增加自己人氣和曝光度。

僅這一點,就會延伸出這類音樂競演類節目的一個天生缺陷,那便是想邀請到合適的嘉賓異常困難,可供選擇的範圍太窄了。

合適的嘉賓的定義是,有一定現場實力,不會讓節目的格調被埋到地底的那種。

那些有人氣又有實力的老牌歌手,不屑參加。

就算是那些新生代中的頂流歌手,曝光率充足,對這類節目也是像看著雞肋一樣。

可參加,可不參加。

他們的顧慮最多,要看同期都有誰,是不是和自己一個咖位,實力是不是和自己差不多,檔期合不合適,等等……

所以想邀請這種當紅實力派,錢和名譽的刺激根本沒用,人家不缺。

能起作用的只有兩點。

一是製作組的人脈到不到位,二是嘉賓的檔期是不是剛好空著。

這是最頂級的第一檔嘉賓,只帶流量和話題,幾乎沒有哪個音樂競演類節目能把他們集合在一個節目裡。

而第二檔嘉賓人選,便是已經過氣的實力老歌手,還有缺乏曝光度的新生代實力歌手。

簡而言之,就是過氣歌手想再紅,新生代歌手想要紅。

這類實力歌手,也少。

而且音樂競演類節目,自從《我是歌手》爆紅之後,同型別、同模式的節目已經冒出來太多了,每個節目都爭相邀請這些人,讓嘉賓們快速的失去了神秘感。

翻來覆去就這些人,也讓觀眾們也失去的新鮮感,不免產生了審美疲勞。

觀眾老爺們不買賬了,收視率自然是止不住下跌。

這也是很多觀眾會質疑節目組,發出“毫無新鮮感”,“你們請不到歌手了嗎”,“又是老面孔”,等等,這類的留言的原因。

李奕辰再重新回想一遍,依然是想不到能彌補這類節目的天生缺陷的辦法。

但如果從一個相反的角度來看。

既然不能彌補,那便坦然接受。

也未嘗不是一個另類的辦法。

抓住音樂競演類節目節目的種種缺點,將它們轉化為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