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燕趙大地。 張角、張寶、張梁兄弟三人分路雲遊,到處收徒佈道,施符治病。宣傳太平道時,雜揉“黃老”思想,並將此學說化為教義,廣泛向信徒宣傳。 太平道教義宣稱,在天上皆有鬼神,時刻監視世人行為,並根據人行善惡以增減壽命。由此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鄉里無知愚民聞此,無不趨之若鶩。 張角常持九節杖,在民間以符水、咒語之術,為人治病。並以此為掩護,廣泛宣傳《太平經》中關於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學說。 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徒眾,以善道教化天下。經過十多年努力,太平道發展到中國多地,教徒達到數十萬眾。 張角眼見徒眾大集,於是自稱太平道教主,又稱大賢良師,到處佈道,並給人施符治病。施術之時,先令病者跪拜首過,或時病癒,眾人神而信之,以此太平道迅速風靡河北。 閃回結束。時光荏苒,悠忽十年已過。 十年以來,張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轉相誑誘,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而病死者,亦以萬數。 太平道所行之處,郡縣官吏不解其意,反言張角是以善道教化百姓,實為聖賢之舉。 帝師楊賜看透其間微妙,上書言道:張角誑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急下州郡捕討,恐更騷擾,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諸官,簡別流民,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可不勞而定。 表章雖上,時逢楊賜罷職去位,事遂留中不發。 司徒掾劉陶乃是楊賜弟子,深以恩師之論為然,覆上疏言:張角等陰謀益甚,四方私言,皆雲張角竊入京師,覘視朝政。鳥聲獸心,私共鳴呼。州郡忌諱,不欲聞之,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宜下明詔,重募角等,賞以國土,有敢迴避,與之同罪。 靈帝殊覽奏,不以為意。但因欣賞劉陶文采飛揚,遂詔命其次第《春秋條例》。 張角便趁朝廷放任之機,遂置天下部眾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在各方及諸郡傳其訛言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又命徒眾各以白土為筆,在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寫作“甲子”二字於門牆之上。約定來日聽從總壇號令,以為攻擊目標符號。 畫外音:只因漢靈帝失於大意,不予禁止,太平道因此得以盛行天下,蔓延不可遏制。因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奉祀“中黃太一”為至尊天神;教中綱領目標、教義稱號、教區組織、宗教儀式、活動內容、傳教方式等,皆據《太平經》而來。 鏡頭轉換,按下江湖,復說朝堂。 字幕:光和六年,宦官勢力達到極盛。一年之中,中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粟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寧典等皆都封侯,貴寵無比,時人稱為“十常侍”。 靈帝對十常侍視若親人,須臾不能使離左右。若有朝臣進諫,則必當眾對人言道:張常侍是我阿公,趙常侍是我阿母。世人皆奉父母至孝,我何獨不能哉? 於是滿朝文武皆都緘口,十常侍依恃帝寵,愈加無所忌憚。 乃自宮外京城之內,各起高宅大第,規模皆都同於皇宮;又使父兄子弟出任州郡牧守,殘害百姓,貪暴胡為,無人敢問,天下怨聲四起。 八月,靈帝大興土木,起四百尺觀於阿亭道。 冬十月,太尉許彧罷職,以太常楊賜為太尉。 楊賜便奏黃琬治亂之才,命為議郎,繼任青州刺史。黃琬已看出天下將亂,但鬼谷門徒大都禁錮隱居,或藏匿江湖之中,自己獨木難支,亦無善計阻之。 便在此時,漢靈帝依然驕奢淫侈,不以朝政為意,時或出京校獵,因久不回。因歷函谷關西去,狩於廣成苑;至十二月年底之前方迴鑾還都,卻不處理政務,又臨幸太學講經。 時有桓典為侍御史,為政不避權貴,宦官大都畏之。 字幕:桓典,字公雅,譙國龍亢人,故太傅桓焉之孫。復傳祖業,以《尚書》教授潁川,門徒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