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將出馬,威不可當。
陳慶之擊破侯景,收其輜重而還。蕭衍聞報大喜,進號陳慶之為仁威將軍。
是年冬,豫州發生饑荒。陳慶之奏請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使大部災民得以生存。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大同五年十月,陳慶之病卒,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戰功卓著,追贈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
南梁大同三年春正月,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高歡欲徵西魏,先遣使向南梁請和,梁武帝許之。
當年關中饑荒,高歡乘機發兵西征:以司徒高敖曹領兵攻上洛,大都督竇泰攻潼關,親領兵直趨蒲坂。令於黃河上架三座浮橋,將欲渡河西進。
宇文泰聞報,擊鼓升帳,聚集眾將道:高歡架橋示渡,實為牽制我軍,欲使竇泰軍得以西入。我聞竇泰帳下皆為精銳之卒,向因屢勝而驕。我宜先擊竇泰,則高歡不戰自退矣。
諸將皆大驚道:賊中軍在前,我卻舍近襲遠,倘有蹉跌,悔之何及?
宇文泰搖頭道:我料高歡前番潼關獲勝,今謂我軍亦當自守,必不裝置。雖作浮橋,非旬日可就,此時未能徑渡;我則趁此突出奇兵,不過五日,取竇泰必矣!
行臺左丞蘇綽、中兵參軍達奚武聞罷,擊節稱讚,深以為然。
諸將因此計過於大膽冒險,皆懷恐懼,猶自議論不休,意見不一。宇文泰見不能說服眾將,則率騎六千自廣陽回至長安,徵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見。
宇文深分析道:我若先攻高歡,竇泰必然趕赴來救,我軍則腹背受敵。但我若以輕銳潛出小關先擊竇泰,高歡為三軍主帥,必然持中軍為重,且浮橋尚未造成,亦難以分身出救。竇泰兵敗,高歡兵勢自沮,我再回師擊之,可獲全勝。丞相勿疑。
宇文泰撫掌笑道:人謂英雄所見略同,今日是也。我意已決!
遂自長安潛軍東出,兵至小關,卻令人揚言退保隴右,以迷惑東魏軍。竇泰猝聞西魏軍出其不意而至,不由驚惶失措,急自風陵南渡迎擊。
宇文泰則出馬牧澤,縱兵襲擊,迅即大破之。
竇泰兵敗自殺,傳首長安,所部被俘萬餘人。高歡聞報大慟,當時見浮橋未完而不能渡,又因黃河冰薄難以赴救,只得命撤浮橋而退。
高歡大軍甫動,早有西魏軍哨探報與丞相,宇文泰復集眾將商議。
眾將到此時皆看出便宜,便請出戰。於是宇文泰一聲令下,大軍自後追擊而至,勢如狂風。高歡見敵軍追來,便命主力加緊渡河撤橋,使大將薛孤延殿後。
吩咐完畢,尚未轉身之時,忽聽左右大譁:主公請速上馬,賊至矣!
高歡唬了一跳,果見敵軍百騎衝上長堤,相距不到五十步。
都督薛孤延時在身側,將高歡攔腰抱起,置於馬上,復加一鞭,大叫一聲:丞相得罪!
那匹寶馬只一跳,便即竄上浮橋,向對岸跑去。薛孤延乃引五十精騎一齊上馬,返身衝入西軍陣中,挺刀衝突縱橫,勢不可擋。
這一場好戰!從午至晚,只殺得紅塵滾滾,人頭滿地。薛孤延直砍壞十五把鋼刀,環顧身側只餘五人,忖度丞相高歡已渡河去運,這才涉河而去。
高歡回師晉陽,乃重賞薛孤延,遷其為梁州刺史。檢點諸將,因見三路大軍只剩高敖曹孤軍未歸,便急遣使前去傳令,命其自上洛撤軍。
鏡頭閃回,復說高敖曹。
高敖曹被命為西南道大都督,率軍攻打上洛。大軍起行,在渡河之時,高敖曹於岸上祭拜河神,口中念念有辭,祝道:爾河伯是水中之神,我高敖曹乃地上之虎。今經公之地盤,便請借道一行,待某得勝還師之時,可與公痛飲一番,絕不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