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七集 平定遼東

顯慶五年,十二月壬午。

唐高宗發兵東征高麗,是為唐朝第二次大規模攻打高句麗國。

乃兵分四路,各派一路大總管,皆是大唐朝能征慣戰之將。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東擊高麗。

又使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鏡頭閃回,敘述高句麗由來,並其前世今生。

畫外音:高句麗存在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共705年曆史,乃屬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南北朝時期曾改稱“高麗”或“高氏高麗”,與公元十世紀所建立高麗(又稱王氏高麗)並無繼承關係。高句麗政權為西漢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於玄菟郡高句麗縣,亡於唐高宗總章元年。

高句麗建國之初,國號應為“卒本扶余”,是以其國王為號。公元14年,卒本扶余佔領王莽新朝玄菟郡高句麗縣,由此改稱“高句麗國”。

自公元3年,高句麗將都城遷到如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國內城”,此後400餘年,高句麗政權一直定都於此。

東漢建立之後,高句麗不斷兼併周圍邊疆政權,逐漸強大。

東漢末年,遼東郡被公孫度控制。高句麗主動與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待曹魏攻下遼東後退兵,高句麗發兵襲擊遼東西部。

正始五年曹魏反擊,摧毀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以為其國已滅,於是班師。未料七十年後,高句麗重建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玄菟。

晉永嘉五年,高句麗趁中原混亂,於秋八月襲取遼東西安平,截斷朝鮮半島通往遼東水陸通道;後於永嘉七年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又於建興二年秋九月南侵帶方郡,取得對朝鮮半島北方統治。

及至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廣開土王談德執政之時,向外擴張勢頭愈猛,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夫餘,又全部佔領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版圖。

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國內穩定統一,並改革政治軍事。元興三年(404年),平安好太王在位,攻佔遼東之地,進入鼎盛時期。一戰攻克扶余64城,1400村落。

義熙九年(413年),長壽王登基,延續其父擴張好戰政策。元嘉四年(42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控制。

公元六世紀,高句麗安藏王被刺,其兄安原王繼位,王室間紛爭加劇。最後年僅八歲陽原王登基,反對派幕僚開始建設軍隊,對自己領地進行控制。

大寶二年(551年),百濟與新羅聯合攻打高句麗,奪取漢江流域,但百濟在戰爭中幾乎精疲力盡。

承聖二年(553年),新羅以助百濟名義出兵,卻對百濟發動攻勢,終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百濟聖王次年進攻新羅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

隋開皇十七年,高句麗平陽王聯合靺鞨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次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因時逢雨季,道路泥濘,陸軍糧草供應不上,軍中又遭遇疫病;水路隋軍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大軍死亡損折十之七八,由是被迫退軍。

其後隋煬帝與唐太宗數次東征高麗之戰,本書前文已經詳表,此處不再贅述。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顯慶五年十二月,唐高宗分兵四路,大舉進攻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