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田圍場,中軍帳中。 滿寵見問,當即答道:袁紹欲取玉璽已久,自是一拍即合,答允其弟歸降。那袁術得了其兄指令,遂親自送玉璽至冀州,見今棄了淮南,欲歸河北。 曹操:依先生之計,我當奈何? 滿寵:誠如主公所云,倘若二袁合併,則不下百萬帶甲軍士,於我極為不利,勝負之數不言而喻。在下得此急報,不敢耽擱,是以星夜前來呈報,乞主公早做安排,作急圖之。 滿寵這一席話伴著隱隱春雷說出,那劉備在一旁聽得一字不漏,早已淚流如雨。即問滿寵道:那袁紹是怎樣破了公孫瓚,又致其自焚?劉備不揣冒昧,請道其詳。 滿寵不敢徑直回答,看向曹操。 曹操早知劉備與公孫瓚關係,因為人之常情,也不以為意。何況自己也正欲問此戰詳細,於是輕輕點頭:先生不必隱晦,儘管說來。 滿寵於是入座,先取茶盞飲了,這才敘述詳情。 鏡頭閃回,補敘河北爭奪之戰。 公孫瓚殺死劉虞,獨佔幽州及遼東,勢力大漲。但頗為州中士民怨恨,不得人心。 劉虞部下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不服,欲盡起幽州兵馬報仇。因燕國名士閻柔素有恩義之名,便公舉閻柔為烏丸司馬,使掌全軍。 閻柔恐幽州兵馬不足與公孫瓚相抗,便又招集鮮卑、烏丸等兵,共得漢、胡之兵數萬人,先攻漁陽,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之北。 經過一番苦戰,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 烏桓峭王聞之,也率其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部將麴義合兵,共十萬大軍,攻打公孫瓚。 鮑丘一戰,公孫瓚大敗,被斬首二萬餘級。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均反,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于輔、劉和兵聯合,聲勢大震。 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堅守,開置屯田。 兩軍相持一年有餘,麴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輜重。 公孫瓚並未趁機進擊,卻臨易河開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固兵而守,再無爭奪天下之志。 塹壕中央土丘高達十餘丈,上建宮室,名喚易京樓,公孫瓚率全家妻子兒女自居其中。其宮以鐵為門,令男人七歲以上者不得進入,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只與妻妾居此。 因成年男子不許入內,公孫瓚便讓宮內婦人習為大聲,使聲聞數百步,以傳達命令於外。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身邊再無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從此以後,不問戰事。 建安三年,曹操正與呂布戰于徐州,袁紹傳書請和,公孫瓚不予答覆,反而增強守備。 袁紹大怒,於是北進幽州,並用謀士田豐“圍點打援”之計,先以重兵圍攻幽州別將;更設埋伏,欲截殺公孫瓚援兵於中途。 幽州諸將被圍,急遣使飛報易京,請求援兵。公孫瓚聞報,卻不肯派兵相救,說道:若救一人,則此後眾將皆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矣。我若不救,被圍將士則必自勵奮戰。 於是被圍諸將陸續被殺,幽州諸將無不心寒。 袁紹接連獲勝,又來進攻界橋別營。守將自度不能取勝,而主將公孫瓚又不肯相救,於是或降或逃,不肯用心把守。袁紹大軍勢如破竹,直至易京城下。 公孫瓚聞報大驚,因再無部將可調,遂遣其子公孫續向黑山賊張燕求救;並欲親率部兵衝出重圍,佔據西南山,與黑山軍聯手,切斷袁紹軍後路。 時有幽州長吏關靖,見說公孫瓚將欲出城作戰,極力勸諫:今幽州將士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之所以尚能固守者,是顧惜故鄉老少,而以將軍為主心骨也。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糧盡退兵,則我四方軍隊複合,自後面擊之,必獲大勝。若將軍現棄易京而走,三軍失其後鎮,則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又如何成就大業? 公孫瓚以為有理,於是堅守易京不出,只等其子搬來救兵,以便內外夾攻袁紹。其實關靖此計,乃是一個極大昏招,致使公孫瓚由此錯失良機。 及至次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