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明不得不向東邊的大宋和北邊的遼國俯首稱臣,儘可能的表現的乖巧。對西邊則保持強勢,武力威脅。帶領族人踏踏實實放牧、種田,私底下再利用河西走廊的有利地形(古代陸地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搞搞走私,打劫一下東西方來往的商人。勵精圖治十餘年,才有了現在實力雄厚的党項。這裡面的心酸苦楚只有李德明自己心裡清楚。
聽到李元昊要和大宋開戰,李德明不知道是該為自己兒子的豪情所高興,還是為他的無知而憤怒。他盯著這個年僅十幾歲的少年很久,緩緩地說。
“唉,並非為父沒有志氣,只是這些年來大宋對我們党項也不錯啊。大宋官家賞賜的金銀財寶,以及每年給的歲幣,讓我們党項族人安居樂業,讓我們老李家富得流油。大宋皇帝對我們不錯,我們不能以怨報德啊!”
聽到李德明這番話,李元昊馬上爭辯說:“父王此言不實啊,這大宋雖然表面和我黨項交好,可背地裡也是小動作不斷啊!”
李德明內心也是知道的,雖然宋朝表面對党項很客氣,但那是看在遼國的面子上,不想讓党項全面的倒向遼國。但大宋始終是想收復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的。只是宋朝一直採用重文抑武的政策,再加上國內農民起義,和軍閥反叛時有發生,才有了這十多年的和平。若大宋積蓄了足夠的力量,槍口難免不會瞄準党項人。
“自我祖父舉兵以來,大宋多次出兵征討我黨項,祖父創業之路何其艱難,後面遠征靈州,祖父戰死,父王繼位。大宋雖然沒有自己動手打我們,卻不斷的煽動周圍的回鶻、吐蕃等部,不斷的騷擾我們的邊境,削弱我們的實力。宋庭現任的邊關大將曹瑋,更是一直對我們虎視眈眈,不斷策反我們的部眾歸降大宋,攻擊我們的營堡,蠶食我們的土地。長此以往,恐怕等不到我們和大宋開戰,就被他們蠶食殆盡了。”
聽完李元昊的話,李德明也是深感悲傷:“你說的這些我又何嘗不知呢?早在宋太祖時期,宋廷就屢屢進犯我們党項,其目的就是為了奪走唐朝皇帝封賞給我們的定難五州之地。我和你爺爺九死一生,歷經大大小小百餘次戰鬥,輸多勝少,每次都不得不逃到隔壁荒漠之中才得以活命?後面慢慢得到了党項諸部的支援,趕走了宋朝任命的官員,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立足之地。你爺爺戰死的時候,我還年幼。為了部族,為了党項,我不得不裝的像一隻搖尾巴的狗一樣乖巧。同時向宋遼稱,多年來忍辱負重的委屈又有誰知道呢?”
李元昊見父親說出這番話,頓時也是熱血沸騰了:“自宋遼澶淵之戰以後,大宋不趁著北方安穩來打我,反而花費巨資求仙拜佛,耗費國力,貪圖享樂。宋主昏庸,文臣只曉吟詩作對,舞文弄墨,不務政事。武將膽小懦弱,遇敵退縮,不敢衝鋒陷陣。大宋王朝已經失去了太祖、太宗時期的活力,大宋的官家也失去了澶淵之戰時期銳意進取的意志。兒臣以為,大宋軟弱,我黨項兇悍,這正是我們進攻宋朝,擴大領土的好時機。”
李德明搖了搖頭說道:“孩子啊,你還是太年輕了,很多事情都看的不夠透徹。當今的大宋皇帝武德雖然不如開國之初,但是還沒有到達昏庸的地步,文臣武將更是能人輩出,也不像你想象中的那麼不堪,文有王旦、寇準,王欽若等,武有楊延昭、曹瑋、李德隆等,他們都是當世英才。大宋就像是一隻縛住手腳的老虎,表面看上似乎很好欺負,但也不是我們這匹草原上的狼所能惹得起的。千萬不要小看中原王朝的戰鬥意志,一旦憤怒起來,我們是要吃大虧的。”
李元昊聽完李德明的話還是很不服氣,可剛要爭辯,卻被李德明打斷了。
“這是大宋參知政事王旦給我的回信,你看看吧。”
說罷李德明將一封信遞給了李元昊,說道:“孩子,這兩年我國內大旱缺糧,於是我寫了一個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