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在沿海,唐林也能給他們安排工作,但是這不利於國家,將他們引導到內陸才是正道。
巴西的發展,決不能侷限於一域,內陸地區必須開發。
為了表明開發內陸態度,巴西王國政府將戈亞斯州升級為首都級,一個嶄新的陪都巴西利亞將被建設。
開發內陸,農業是一部分,但工業與城市發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這次內陸開發,發展農業的集體農莊所需的人員,都是從原來種植園主奴役的農奴中解放出來的,其中還有加上一些少地農民。
不過,唐寧開發的內地農業模式,不是沿海的小型合作社模式,而是大型農場集體模式。
這種模式,差不多相當於江浙與東北的農業生產區別。
一個集體農莊,最小的也是6000公頃,9,0000畝地,但是需要農民卻很少,加上農會技術與管理人員,也只有120多人,人均750畝,真正的大農場模式。
沿海州的合作社村莊模式,因為沿海地域狹小,人口眾多,加上為了鼓勵農民開發內陸,還要考慮日後的城市發展,農村合作社土地是有限制的。
沿海合作社,人均土地少於內陸集體農莊,每個人只能分配30畝。
這個限制沿海土地政策,非常有效,雖然一部分農民家庭,故土難離,還是有許多人被內陸開荒計劃給吸引了,在這其中,還有一些人被工廠吸引進去了。
集體農莊與工業化,稀釋了沿海農村人口,讓國家得到了大量的人力資源。
巴西人口,3000萬左右,雖然在大量吸收移民,但是移民的數量,短時間是上不去的,所以現在只能利用當下可用的人口。
巴西國家地域大,人口資源不豐富,只能限制農業人口。
巴西的農業人口,註定不能佔總人口太多,國王與政府也有意識的。
政府限制在城市的失地貧民與失業人口,不去從事農業,不進入農村,透過種種方式,儘量將他們引導到各種工商業。
巴西目前從事農業的,基本上還是還是那些以前被種植園主奴役的農奴與少地農民,失地進城的農民重返農業並不多。
其實,這些失地農民,好多都脫離農業生產很長時間,農業經驗早就荒廢,也不方便全部轉向農村,重新從事農業。
在唐寧與政府指導下,大部分失地農民,與城市失業人口一樣,都轉向了各種各樣的工商業工作之中。
唐寧,非常感謝上個世紀的工業革命,讓工業與農業都有進步,讓他可以實施自己的計劃。
不然時代不變化,唐寧也不可能用更少的農民,開發更多的土地,進行更大的農業生產。
播種機,收割機,拖拉機等先進農具的出現與存在,還有種子,肥料與藥物的進步,讓工業化大農業模式成為可能。
要是在古代,唐寧想推行大農業集體農莊,還有沿海合作社模式,真是非常難以實現。
西歐與美國的先進農業模式,真是對巴西幫助太大了。
因為有歐美,現成的模式存在,讓唐寧與王國少了摸索時間,在保證農業優勢的情況下,巴西能將更多的人推入工業化。
巴西,只要把這些農業模式適當的改變一下,就可以因地制宜的用於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