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呈信引發疑雲
靈柩隊伍終於在夜幕降臨時安營紮寨,寒風捲過臨時搭建的帳篷,發出陣陣刺耳的聲音。老者被護衛安排在一頂簡陋的帳篷內,圍著一盆火堆瑟瑟發抖,而賈政則在主帳內來回踱步,手中緊攥著那封信,眉頭緊鎖。
信的內容出奇簡短,但字裡行間卻暗藏殺機:
“甄家抄家時,金銀珠寶未盡入官庫,或有隱匿者。榮府雖未牽涉,但真相若洩,禍及滿門。”
賈政盯著信紙上的墨跡,腦中一片混亂:“甄家抄家時,我分明未曾插手,這信意欲何為?難道竟有冒名頂替之事?”他長嘆一聲,坐回案前,卻難以釋懷。
探春推帳而入,見狀低聲問道:“父親,那老者呈上的信,可有實質內容?”
賈政深吸一口氣,搖搖頭:“些許捕風捉影之詞,或許是閒人妄言。”說罷,他將信箋隨手一放。
探春卻在一旁沉思片刻,緩緩說道:“這類捕風捉影之言,往往最難分辨真偽。一旦傳入朝中,或成把柄。父親若方便,不如讓我一閱。”她的聲音雖輕,但眼神卻充滿篤定。
賈政略顯猶豫,最終還是將信遞了過去:“你看看罷,但不可輕信。”
探春接過信,一字一句讀完,面色微變:“此事絕非空穴來風。甄家的抄家當年轟動一時,若牽涉賈家,後果不堪設想。”
賈政語氣低沉:“正因如此,我才懷疑此信乃有人蓄意試探。若輕舉妄動,反倒落人口實。”
探春點點頭:“父親言之有理。但無風不起浪,此事我們須暗中調查,既要澄清賈府清白,也要防範有人趁虛而入。”
探春的發現
當夜,探春將信悄然帶回自己的帳篷,點亮油燈,反覆檢視信中細節。信箋雖簡短,但幾處字眼隱約暗示甄家抄家時,賈府某人曾私下收留過甄家部分財物。若此事屬實,不僅賈府聲名不保,甚至可能遭遇同樣的厄運。
探春腦中浮現出甄家覆滅的慘狀,緊接著回憶起近年家中種種異常——賈赦突然得以在京中置辦大批田產、賈珍近年來私下活動頻繁……這些都與甄家的覆滅時間隱約重合。
“莫非……大房或寧府中有人參與此事?”她不禁握緊了手中的信紙。
她將信箋摺好,塞入衣襟,心中盤算著:“必須儘快查清此事,但決不能讓外人察覺。”
黛玉的觸動與離意
就在探春焦慮未眠時,另一頂帳篷中,黛玉正倚在床榻上,手中捧著一卷詩書,卻毫無心思翻閱。紫鵑站在一旁,低聲勸道:“姑娘,您今日精神不好,不如早些歇下吧。”
黛玉搖了搖頭,語氣淡然:“紫鵑,你可知這靈柩南遷之事,看似為祖母盡孝,實則每一步都步履維艱。如今的賈府,已如秋後的螞蚱,能撐多久,誰能知道呢?”
紫鵑小心翼翼地問:“姑娘,您聽說了什麼?”
黛玉閉上眼睛,輕聲嘆道:“我聽探春說起那封信……若其中內容屬實,賈府覆滅,恐怕只是早晚的事。我尚有餘命幾何,倒也無關緊要,只是……寶玉他,該如何自處?”
紫鵑聞言,不禁低聲啜泣:“姑娘怎能如此悲觀?賈府雖有風波,寶二爺卻會一直陪著您。”
黛玉嘴角微微一揚,帶著幾分苦澀:“陪著我又如何?我終究是寄人籬下之人。紫鵑,你可曾想過,我或許該為自己謀一條後路。”
紫鵑大驚失色:“姑娘,您此話何意?莫非要離開賈府?”
黛玉沒有回答,只是靜靜凝視窗外的寒夜,似乎在思索著什麼深遠的事情。
賈政的決策與隱憂
次日清晨,賈政召集幾名心腹僕從,悄聲吩咐:“即刻派人回京,暗中調查甄家抄家一事。重點查探寧府與榮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