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3部分

使人飢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的人也應當以道德教人,否則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彌天大罪。認為‘人積道無極,不肯教人開蒙求生,罪不除也。……

人積德無極,不肯教人守德養性為謹,其罪不除也‘。它也反對‘智者‘欺負‘愚者‘,‘強者‘欺負‘弱者‘,‘少者‘欺負‘老者‘。說‘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強,反欺弱者;

或後生,反欺老者,皆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當苞養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強者當養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後生者當養老者,反欺之,三逆也。與天心不同,故後必有兇也。‘《太平經》的這些思想,顯然都是墨子有關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變化方術,也依託墨子。葛洪《抱朴子內篇?金丹》記有《墨子丹法》,《遐覽》記有‘變化之術‘的《墨子五行記》,稱‘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神仙傳》又記載孫博、封衡皆宗墨子,孫博‘治墨子之術,能令草、木、金、石皆為火光,照耀數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學道,有《墨子隱形法》一篇。葛洪還把墨子列入《神仙傳》,說他外治經典,內修道術,精思道法,想象神仙,後得神人授書,‘乃得地仙‘。可見,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產生過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說的這些古代文化思想之外,還吸收了傳統的鬼神觀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與巫術。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對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甚為崇拜,視之為神靈,對他們進行祭祀和祈禱,並由此而逐漸形成了一個天神、地和人鬼的神靈系統。道教承襲了這種鬼神思想,並將這個神靈系統中的許多神靈作為道教神靈的組成部分。古代殷人認為,卜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凶;巫師可以jiao通鬼神,依仗巫術可以為人們祈福禳災。這種巫術,也為道教所吸收和繼承。

道教對戰國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術也作了繼承,並有所發展。早在《莊子》和《楚辭》裡,有關神仙思想的言論已屢見不鮮。稍後,在燕齊和荊楚等地均出現了鼓吹長生成仙的方術。這種神仙方術原無系統的理論,後來,這些方士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所論終始五德之運的五行陰陽學說加以解釋,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神仙家,即方仙道。秦皇、漢武對此都‘莫不甘心‘,求之‘如恐弗及‘,以致‘自言有jin方、能神仙‘之徒多到‘不可勝數‘的地步。傳說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鄭伯僑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以後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術皆為道教所承襲,神仙方術衍化為道教的修煉方術,神仙方士也逐漸衍化為道士。

由此可見,道教和我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都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它的產生,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直接孕育的結果。但從孕育到最後形成,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衍化的醞釀過程。早在戰國之末,已有鼓吹長生成仙的所謂方仙道的漸次興起。西漢末年,由於讖緯神學的盛行,黃老學向宗教化的方向發展,隨即又有黃老學與方仙道相結合的所謂黃老道的出現。這些可視為道教的胚胎。不過它仍屬於類似宗教的信仰,尚未正式形成為宗教組織,行其術者一般謂之方士,還未稱為道士。到了前後漢交替的時候,開始出現方士又稱道士的情況。《漢書?王莽傳》說:‘先是衛將軍王涉,素養道士西門君惠,君惠好天文讖記,為涉言孛星掃宮室,劉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