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當你試圖與村裡的長輩探討,為何他們不教導自家兒子學會保護自己,同時尊重和保護女孩子時。

他們會不假思索地給出一個如出一轍的答案:“這種事情有啥可教的?我們打小父母也沒教過,不也這麼長大了。”

那副理所當然的模樣,彷彿這種關乎道德與責任的教育是可有可無的點綴。

正因如此,在村裡,那些家境稍顯富裕的家庭,便會對自家女兒採取極為嚴格的管教方式。

他們心中滿是擔憂,生怕女兒在這複雜的世界裡遭遇欺騙。

時常在女兒耳邊唸叨:“你瞧瞧那誰誰家的閨女,就是因為缺乏防範,如今被人哄得暈頭轉向,肚子都大了,可如何是好喲……”

那一聲聲的告誡裡,既有對女兒深深的關愛,也有對這鄉村不良風氣的無奈與恐懼。

他們深知,一旦女兒陷入這樣的困境,不僅女兒的聲譽和未來會蒙上陰影,整個家庭也將承受閒言碎語的壓力。

於是,只能用這種近乎嚴厲的方式,試圖為女兒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守護她們的清白與尊嚴。

對於那些離婚且帶著孩子的女孩而言,她們的前路仿若被重重迷霧遮蔽,重新尋覓到婚姻歸宿的機會微乎其微。

即便有那極少數的幸運兒成功改嫁,等待她們的也並非坦途。

婆家的態度往往冷漠而堅決,幾乎沒有人願意接納一個已經生過孩子的女人進門。

而倘若她們選擇放棄不結婚,留在孃家度過漫長的歲月,也不過是從一個困境陷入另一個困境。

起初,孃家或許還能給予一絲庇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嫌隙便會悄然滋生。

在傳統的家族觀念裡,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長期待在孃家會被視為一種負擔,一種對家族秩序的擾亂。

只有像馮麗這般身為獨生女的情況,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孃家更為持久的包容與接納。

因為在這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村莊裡,每家至少會有一個兒子。這似乎成了一種不成文的“標配”。

基於這樣的家庭結構,老一輩人心中形成了極為頑固的觀念:女兒,生來就註定要嫁為人婦,離開原生家庭,而兒子則肩負著延續家族血脈、傳宗接代的重任,必須迎娶媳婦進門。

一旦女兒嫁入夫家,在他們眼中,就如同潑出去的水,與孃家的聯絡變得微妙而脆弱。

倘若女兒在夫家遭受了委屈或欺凌,女方父母的反應往往令人心寒。

他們不會鼓勵女兒勇敢地扞衛自己的權益,而是苦口婆心地勸誡:“男人都這樣,這日子還得過下去。

為了孩子,你就忍一忍吧,一輩子說長不長,很快就過去了。”

在他們的觀念裡,家庭的完整、名聲的維繫遠比女兒的幸福更為重要。

若是女兒在婆家的處境實在惡劣,難以忍受,最終選擇離婚,帶著滿心的傷痛搬回孃家,那迎接她的也並非溫暖的港灣。

家中的弟媳婦或者嫂嫂會率先站出來表示反對。

她們擔心離婚的大姑姐或小姑子會分走家庭的資源,打破原本的家庭平衡,影響自己的生活。

於是,家庭中的各種矛盾便在這種複雜的關係和傳統觀念的交織下逐漸滋生,讓本就受傷的女兒陷入更深的困境。

在孃家也找不到一絲安寧與慰藉,只能在家庭的邊緣獨自徘徊,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和冷漠。

這也是很讓人覺得諷刺的一點。

同為女性,本應有著天然的共情與相互扶持的本能,然而現實卻常常背道而馳。

當一位女性在婚姻中遭受欺負,傷痕累累地回到孃家時,那些同為女性的弟媳或嫂嫂,不但沒有流露出一絲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