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發揮4門主炮,而哪怕偏向兩舷幾度,另一側的主炮就沒有射擊角度了,實際上還是隻能發揮2門主炮而已,向兩舷也是一樣,除了垂直於艦體中軸線能發揮全部火力外,主炮射界雖然比向艏艉時好一些,但是還是很小,所以只能說是看上去很美,其次就是一個戰術問題了,艦艏對敵是否真的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個人並不看好。這裡有幾個猜想:
首先是作戰時艦隊的隊形,既然是艦艏對地,那麼為了讓全艦隊發揮火力,必然是橫向排成一排,那麼各艦之間指揮協同困難,因為要保持同步行動,各艦之間傳遞訊息就會非常麻煩,而如果側向迎敵則不會,因為是縱向排列,後面的艦艇只需要跟隨前面的艦艇就可以了,而且訊息依次傳遞下去,因為是跟隨,所以傳遞也很簡單。
其次橫向排列艦隊要做機動也很困難,因為轉向的時候,外側的艦艇要轉的半徑比內側大,而且大得多,如何繼續保持艦隊佇列也很困難。因此隊形很容易亂掉,而且各艦間距也有限,做各種機動的空間也會被限制。
第三就是火力,側舷斜跨佈局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而如果在艦艏堆滿火炮又會頭重腳輕。
第四就是防護,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雖然各國現在都在強調艦艏對敵戰術,但是他們的主防禦區域還是在側舷,從鐵甲堡到側舷裝甲,從平甲到穹甲,依然是以防護側面射來的炮彈為主,而實際上真正強化艦艏的幾乎沒有,因為這樣做的話更加頭重腳輕了。
所以艦艏對敵雖然能減少自己的被彈投影,但是卻丟掉了火力,防護,指揮三大優勢。這並不划算。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還是主炮艏艉中軸線佈置,側向迎敵擁有更廣闊的射界發揮全部火力優勢更為合理,而自己的最厚重的主要裝甲區域來抵擋敵人的炮彈,然後便於指揮和機動的縱列陣型更為合理。
所以新式鐵甲艦的設計還是應該按照我在1879年那次提出來,用兩座雙聯裝炮臺前後中軸線佈置最好。而且建造數量只有1艘也不是很合適,我國鐵甲艦現在數量並不多,而且腓特烈·卡爾號,王太子號,威廉國王號,大選帝侯級一共6艘都有些跟不上時代了,而且這6艘艦船基本上艦齡都差不多,難道我們要面對有可能的斷檔期嗎?大型鐵甲艦建造週期長,新艦就算馬上開始建造,建成也要4-5年後才能服役,到時候老艦也基本改退出一線了,而且建造新艦也能刺激我國造船業的發展,而且建造同級艦,既有利於增加工人熟練度,也能適當降低建造費用,何樂而不為?海軍現在也不缺經費,建造2-4艘新式鐵甲艦並不會影響海軍的整體計劃。”雖說以上都是有理有據,不過約亨還有一點沒有說明,那就是在騎兵出身的卡普里維後來受法國海軍新學派的影響,熱衷於造小型艦艇,結果從奧爾登堡號到齊格弗裡德級,德國人連續建造了9艘小型岸防鐵甲艦,而到勃蘭登堡級前無畏為止,德國人居然沒有一艘大型艦艇下水,而且1884年擁有大量鐵甲艦的德國海軍擁有16萬噸的海軍總噸位,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到了1893年德國海軍居然和奧匈帝國一道成為三流海軍,小型艦艇容易補充,所以現在寧願讓德國海軍多造大型艦艇積攢基礎,到時候哪怕海軍總噸位掉下去了,自己成為皇帝以後利用發展的更為強大的造船能力也能快速補充。
說完了鐵甲艦,約亨開始說巡航艦了:“我們為清國建造的那艘新式巡洋艦在設計上的確非常優良,而且我相信在防禦能力上應該是可以超過英國人的那艘‘完美防護巡洋艦’的,火力上雖然看上去比英國人差,但是我相信並不會有太大差距,但是我相信這種艦型以後肯定有大量國家會跟風建造或者購買,那麼作為我國未來的主力巡航艦,要想壓倒未來可能的對手,現在的設計就稍微弱了一些了,所以我個人覺得可以以現在的型號為基準型,發展出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