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中了兔子,便兜轉馬頭,獨自策馬追趕。
他的馬雖快,卻始終追不上變作兔子的行者,而行者則故意控制速度,不緊不慢,始終與他保持一段距離。
就這樣,一路引著太子追到了寶林寺的山門下。
此時,行者現出本相,白兔不見了,只有一枝箭插在山門門檻上。
他大步走進寺廟,對唐僧說道:
“師父,來了!來了!”
隨後又搖身一變,變成一個二寸長的小和尚,鑽進了紅漆匣中躲好。
卻說那太子追到山門前,不見了白兔,只有門檻上插著一枝鵰翎箭。
他大驚失色道:
“怪哉!怪哉!分明我射中的玉兔,怎麼不見了?”
“只留下這支箭!”
“莫非年深日久,它修煉成了精怪?”
他拔下箭,抬頭一看,只見山門上題著五個大字:
“敕建寶林寺”。
太子恍然道:
“我明白了!”
“記得當年父王曾在金鑾殿上派人攜金帛來這寺廟修葺佛殿與佛像。”
“沒想到今日偶然來到此地,正所謂‘因過道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不如進去看看。”
太子於是翻身下馬,正要入寺,這時護駕的官員和三千人馬追了上來,簇擁著他一同進入山門。
寺中僧人見狀,大驚失色,連忙出門叩頭迎接,將太子一行人引入正殿參拜佛像。
太子抬頭觀瞻了一番,又興致勃勃地想遊覽寺中廊院景緻。
忽然,他看到正殿中央坐著一個和尚。
那和尚穿著錦襴袈裟,神態自若。
太子見狀,大怒道:
“這個和尚太無禮了!
唐僧從容答道:
“這袈裟雖非凡俗之物,但貧僧還有其他兩件寶貝,不知太子是否願意一觀?”
太子聞言,輕蔑一笑,道:
“這件衣物,看似破舊不堪,半遮身形,何以稱之為寶貝?”
“倒是說來讓我聽聽有何奇處。”
唐僧微微一笑,雙手合十,緩緩念道:
佛衣偏袒不須論,內隱真如脫世塵。
萬線千針成正果,九珠八寶合元神。
仙娥聖女恭修制,遺賜禪僧靜垢身。
——見駕不迎猶自可,你的父冤未報枉為人!”
佛衣偏袒不必多論,內裡蘊含的是超脫塵世的真理。
以萬線千針織就正果,九顆珠寶與八般珍玉凝聚靈神。
這袈裟乃仙娥聖女恭敬製作,賜予禪僧以淨化身心。
——然而你今日駕臨不迎接尚可理解,可你父王的冤屈未報,卻枉為人子!
太子聽後,心中大怒,說道:
“這潑和尚胡言亂語!你那半片衣服,憑著一張巧嘴誇好誇強。”
“至於我父王的冤屈未報,從何說起?”
“說清楚讓我聽聽。”
三藏向前邁進一步,雙手合十,問道:
“殿下,人生在天地之間,可知道我們受有幾種恩德?”
太子答道:
“有四種恩德。”
三藏又問:
“是哪四種恩德?”
太子道:
“一是天地覆載之恩,二是日月照臨之恩,三是國王水土之恩,四是父母養育之恩。”
三藏聞言笑道:
“殿下所言卻有些偏差。人只有天地覆載、日月照臨、國王水土三種恩德,怎會有父母養育之恩呢?”
太子大怒,斥責道:
“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