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義忘恩,完全迷失了一片善緣,更不分青紅皂白之苦!”
菩薩說道:
“且說說那是非緣由給我聽。”
行者即將那打死草寇的前前後後,詳細陳述了一遍。又說唐僧因為他打死多人,心生怨恨,不分是非,就唸《緊箍兒咒》,趕了他好幾次,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特地來告訴菩薩。
菩薩說道:
“唐三藏奉旨意去西方,一心要秉持善念做僧人,決不會輕易傷害性命。”
“像你有無邊的神通,何苦打死許多草寇!”
“草寇雖然不好,到底是個人身,不該打死,和那妖禽怪獸、鬼魅精魔不一樣。”
“那些打死的,是你的功績;這人打死,還是你的不仁。”
“只要把他們驅散,自然救了你師父,依我公正而論,還是你的不對。”
行者含著淚叩頭道:
“就算是弟子不對,也應當將功折罪,不該這樣驅逐我。”
“萬望菩薩大發慈悲,把《松箍兒咒》念念,褪下金箍,交還給您,放我仍回水簾洞逃命去吧!”
菩薩笑著說道:
“《緊箍兒咒》,本是如來傳給我的。”
“當年派我去東土尋找取經人,賜給我三件寶貝,就是錦襴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兒,秘密傳授給我咒語三篇,卻沒有什麼《松箍兒咒》。”
行者說道:
“既然這樣,我告辭菩薩走了。”
菩薩道:
“你辭別我要往哪裡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行者道:
“我要上西天,拜告如來,求他念《松箍兒咒》。”
菩薩道:
“你先別走,我為你看看吉凶如何。”
行者道:
“不用看,只這般不吉利就足夠了。”
菩薩道:
“我不看你,而是看唐僧的吉凶。”
這位好菩薩,端坐在蓮臺上,用心思於三界,用慧眼遠遠觀望,遍及整個宇宙,片刻間開口道:
“悟空,你的師父很快,就在頃刻間,就會有傷身的災難,不久就會來找你。”
“你只在這裡,等我與唐僧說,讓他仍和你去取經,修成正果。”
孫大聖只得歸依,不敢隨意行事,站在寶蓮臺下不再多言。
卻說唐長老自從趕走了行者,讓八戒牽馬,沙僧挑擔,連同馬一共四個,往西奔走不到五十里遠,三藏勒住馬說道:
“徒弟,自從五更時出了村舍,又被那弼馬溫惹得氣惱,這半天又餓又渴,誰去化些齋飯來給我吃?”
八戒道:
“師父暫且請下馬,等我看看有沒有臨近的村莊,去化齋。”
三藏聽了這話,從馬上滾下來。
呆子縱起身飛到雲頭,在半空中仔細檢視,一眼望去都是山嶺,別想有個人家。
八戒按下雲頭,對三藏道:
“確實沒地方化齋,一眼望去,完全沒有村莊。”
三藏道:
“既然沒有化齋的地方,能取些水來解渴也行。”
八戒道:
“等我去南山澗下取些水來。”
沙僧立即取出缽盂,遞給八戒,八戒託著缽盂,駕起雲霧走了。
那長老坐在路旁,等了很久,不見回來,可憐口乾舌燥難以忍受。
有詩為證,詩說:
保神養氣謂之精,情性原來一稟形。
心亂神昏諸病作,形衰精敗道元傾。
三花不就空勞碌,四大蕭條枉費爭。
土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