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1963年1月18日上午
臺北士林 “國防部情報局”
沈嶽和谷組長正靜靜地聽著兩位測謊專家的分析報告彙報。年紀稍長的專家讀著分析報告,聲調不高不低,語速不疾不徐,像催眠曲,讓一旁年輕點的專家拼命喝茶,強打精神,看得出兩人一夜未眠,加班整理出這份報告。
報告中滿是“基準狀態”、“呼吸頻率”、“峰谷值”、“肌電峰值”、“波形圖”、“微表情”等專業術語,讓谷組長顯得很不耐煩,卻不敢發作,只是不停地看著沈嶽。
“說結果吧。”沈嶽不耐煩地一揮手。
“分析的結果,一共分了8個專題和二十四個節點。被測謊人在關鍵的節點上沒有生理異常反應,也就是無法證明說謊。”
“從肢體語言上分析,總體表現很自信,情緒及下意識動作表現正常,也極少出現掩飾性動作。”
“在紅外線體溫測量方面,回答一般性問題時,未見體溫升高或異常波動;回答尖銳問題時,有小幅升高,符合……”
終於沈嶽也忍耐不住,擺擺手打斷彙報:“行了,你別唸了,咱們又不是發表學術論文。我就問你三個問題:第一、他在哪幾個問題上撒了謊?第二、他是否知道湘江計劃?第三、他是個可以信任的人嗎?”
年紀稍長的專家翻到報告的後幾頁,指著幾張表格說:“副座,您看,他在被問到年少時父親遇害、與妻子的關係還有偵破我方派遣人員案件這幾個激烈問題時呈現出比較高的峰谷值,顯示他內心情緒比較激動。”
谷組長按捺不住插話道:“請你直接回答沈局長的幾個問題。”
那專家略顯尷尬:“從記錄引數上研判,這個人是可以信賴的,也不知道您所說的湘江計劃。”
沈嶽又說:“我再問你另外一個問題,有沒有在經受過嚴格而有針對性的訓練後,讓記錄引數產生變化,從而誤導分析研判的可能性?”
兩個專家同時搖了搖頭。年紀稍長的專家補充說道:“理論上有可能,但實際上做不到。因為被測試者無法知道我們設計的問題,只能在回答問題的瞬間做出反應,即使他表情鎮定,他的其他生理反應還是會如實地被儀器記錄下來。我們這臺機器是剛從美國進口的fayette最新型,非常靈敏。您看,這是被測試者在回答對照組問題和敏感組問題時的對比,差別並不顯著,這可以理解為此人在初次面對測謊器時的緊張、畏懼情緒所致。”
“你們設計的兩組問題在哪兒?”沈嶽伸手拿過專家遞過來的問題列表,仔細地翻閱著,有些不滿意地搖搖頭:“不夠重視細節!”他盯著兩位專家說道:“記住!你們不僅是技術專家,更是肩扛軍銜的情報戰線的軍人,要時時刻刻保持高度的警覺,要善於從對手的不經意敘述和不起眼的細節中去分析答案,那些細節中蘊藏的巧合,也許就是我們要尋找的突破口。這樣,你們下午再測一次,把問題再搞細一點,由谷組長來發問,你們只負責記錄。”
沈嶽一席話讓谷組長有些臉紅,好像有些話是對他說的。雖然問題設計屬於技術專家的工作範疇,但不管怎樣,他是審查的負責人,疏忽了細節確屬不應該。他從心裡認同沈局長的工作方式以及指出的問題。
沈嶽接著說:“訊問完了你們把兩次測試結果綜合後寫一個最終的分析意見結論報給葉局長和我,所有原始記錄材料列為絕密級存檔,非經葉局長和我的批准,任何人不得調閱。辛苦了,你們可以走了。”
兩位專家如蒙特赦,趕緊收拾好桌上的報告、圖表離去。
谷組長看著表情輕鬆了許多的沈嶽,問:“沈局長,您批評得對,問題設計確實沒有重視細節,我有責任。”
沈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