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儀,教堂彩窗的圖案被投射在蠶繭書籤上:\"上週張神父用全息投影做彌撒,老教友們照樣往虛擬聖水池點手指。\"她將染成靛藍的蠶絲繞上我的鋼筆,\"您看,新酒也能裝在舊瓶裡。\"
---
場景四:黑板與星圖
冬至夜,我抱著一摞電子教案衝進診所。我剛在新技術培訓會上暈倒,智慧手環還在報警心跳過速。我的手指緊緊攥著教案,彷彿那是最後的救命稻草。
\"它們要吃掉的不是粉筆灰,\"我指著教案上的AI圖示,聲音顫抖,\"是三十年來批改過的每一個歎號。\"陳淑芬給我披上教堂義賣的羊毛披肩,領口彆著枚青銅鈴鐺。鈴鐺隨著我的呼吸輕輕晃動,發出細微的聲響。
診室突然斷電,月光透過教堂玫瑰窗灑進來。陳淑芬點亮香薰蠟燭,將星圖儀推到我面前:\"幫我找找獵戶座腰帶?我孫子總說這是古代教師的戒尺。\"
我的手指劃過黃銅星軌,突然發現三連星的位置與我最得意的三個學生畢業照重合。當燭光把她們的影子投在天花板上時,我聽見自己說:\"或許……可以開個手寫書信工作室?\"
---
終章:墨香與二維碼
開春的教工宿舍樓下,陳淑芬看見公告欄貼著淡綠海報:「見字如晤——毛筆書信研習班」。海報角印著水墨風的二維碼,掃碼能聽見我朗誦《與朱元思書》的音訊。
廣場舞阿姨們舉著蠶繭書籤當扇子,周阿姨的紅綢衫上彆著鋼筆胸針:\"李老師說這叫'科技與傳統的量子糾纏'!\"
診所裡,陳淑芬泡著我送的新茶。茶葉筒上貼著手寫標籤,掃描卻跳出一段全息影像:年輕的我正在鄉間教室教孩子用竹枝筆描紅,窗外是1988年的星空。
教堂晚鐘響起時,陳淑芬在治療筆記上抄錄羅傑斯的話:\"當一個人不再是工具,而是成為他自己選擇的模樣,最動人的教育就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