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診所今天迎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名叫林宇,是一位外賣演算法師。他身形消瘦,面色蒼白,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說的疲憊與焦慮。他坐在我的對面,雙手不自覺地絞在一起,似乎在努力組織著語言。
“方醫生,我……我覺得自己好像陷入了一個怪圈。”林宇終於開口,聲音有些沙啞。
“彆著急,慢慢說。”我微笑著,用最溫和的語氣鼓勵他。
林宇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我是做外賣演算法的,每天的工作就是最佳化配送路徑、計算時間,讓訂單能更高效地完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食物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
我微微皺眉,專注地聽著,示意他繼續。
“我總是覺得自己不能多吃,哪怕已經餓得頭暈眼花,也會拼命忍住。我知道這樣不對,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每次看到那些外賣訂單,我腦海裡想的不是怎麼配送,而是這些食物會不會讓我長胖。”林宇痛苦地抓了抓頭髮。
我心中一動,這很可能是一種因工作壓力導致的進食障礙。我決定從他的工作入手,探尋問題的根源。
“能和我說說你工作的具體情況嗎?比如工作強度、壓力來源之類的。”我問道。
林宇嘆了口氣,說道:“外賣行業競爭太激烈了,我們的演算法直接影響著配送效率和成本。上面每天都給我們下達各種指標,要不斷最佳化演算法,降低配送時間,提高訂單承接量。我每天都要對著電腦,不停地分析資料、調整引數,經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連吃飯的時間都顧不上。有時候好不容易吃口飯,一個緊急的最佳化任務就來了,又得放下碗筷。久而久之,我就覺得吃飯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慢慢地,對食物也沒了興趣。”
聽到這裡,我大概明白了。林宇長期處於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身體和精神都極度疲憊,吃飯這件原本愉悅的事情,在他的認知裡變成了耽誤工作的負擔,進而引發了進食障礙。
根據心理學行為主義理論,人的行為是可以透過環境和刺激來改變的。我決定從改變林宇對食物和工作的認知入手,制定治療方案。
“林宇,我希望你能嘗試記錄自己每天的飲食時間、食量以及當時的工作狀態和心情。這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瞭解你的問題。”我說道。
林宇點了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信任。
接下來的日子裡,林宇按照我的要求記錄著。他每天都會給我發資訊,詳細描述自己的情況。從他的記錄中,我發現他在工作壓力最大的時候,對食物的抗拒最為強烈。
我決定讓林宇嘗試一些放鬆訓練。在診所裡,我教他深呼吸、漸進性肌肉鬆弛等方法,幫助他緩解工作壓力。同時,我還建議他在工作間隙,進行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讓身體得到放鬆。
“林宇,你要知道,吃飯是為了給身體提供能量,讓你更好地工作。你不能把它當成一種負擔。試著在吃飯的時候,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口感,享受這個過程。”我耐心地引導他。
林宇努力嘗試著,可過程並不順利。有一次,他告訴我,他在吃飯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想著工作,結果吃了幾口就吃不下了。
我並沒有氣餒,繼續鼓勵他。“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你可以在吃飯前,先花幾分鐘做個深呼吸,告訴自己現在是吃飯時間,要專注於食物。”
日子一天天過去,林宇的情況逐漸有了改善。他開始能正常吃一頓飯,雖然食量還是不大,但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抗拒食物。
然而,就在我以為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時,新的問題出現了。林宇所在的公司為了進一步提高競爭力,決定加大演算法最佳化的力度,給他安排了更多的任務。這讓林宇好不容易建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