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6集 旗袍與教案

---

場景一:粉筆灰與聖歌聲

我站在診所外的青石臺階上,整理著羊絨大衣的褶皺。聖母像前的白鴿撲稜稜飛起,翅膀拍打的聲音在寂靜的空氣中格外清晰。我數到第七下叩門聲,才推門而入——這是三十年來每次進教室前必做的儀式,彷彿只有這樣,我才能找到一絲熟悉的節奏。

診室裡飄著油燜筍的香氣,陳淑芬從廚房探出頭,圍裙上沾著幾點醬油漬。她笑著對我說:\"李老師稍坐,砂鍋裡燉著醃篤鮮呢。\"她指了指藤編茶几,\"嚐嚐新炒的龍井,茶葉是隔壁張神父送的。\"

我坐在沙發上,指尖無意識地在教案本上敲出無形的節奏。我的黑色套裝與牆上那幅《星空》油畫格格不入,倒像是從教堂彩窗裡掉下來的中世紀修女。陳淑芬端來青瓷碗時,瞥見我下意識地把茶杯擺成了教室講臺的直角,她的目光在我臉上停留了一瞬,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

\"聽說您剛辭去教導主任?\"陳淑芬舀著湯,故意讓勺子碰出脆響。這個打破完美寂靜的動作讓我的眉梢挑了挑。她繼續說道:\"市教育局的返聘通知還壓在辦公桌上吧?\"

砂鍋裡升騰的熱氣中,我忽然看見三十年前的自己——扎著麻花辮的鄉村教師,站在漏雨的教室裡,用搪瓷缸接雨水。那時的教案本邊角捲曲,卻畫滿了彩色蝴蝶。那些蝴蝶彷彿還在我眼前飛舞,帶著我回到那個充滿夢想的年代。

---

場景二:紅鋼筆與油紙傘

暴雨突至,教堂彩窗上的聖徒面容在雨幕中模糊成色塊。我第三次來到診所,帶了整箱教學資料。泛黃的備課本用紅鋼筆批註得密密麻麻,每一頁都承載著我三十年的心血。

\"上週路過絲綢博物館,\"陳淑芬忽然說,\"看見個穿香雲紗的講解員,背影跟您年輕時很像。\"她展開油紙傘,示意我靠近窗邊,\"您聞,這是不是當年染布坊的梔子花香?\"

我的指尖撫過傘骨,突然想起師範畢業那年,我曾在傘面上抄錄過整首《雨巷》。那些暈開的墨跡,如今都變成了學生作文字上的批改符號。每一道紅筆的痕跡,都是我用心寫下的評語。

\"返聘合同我簽了。\"我的聲音像粉筆劃過黑板,帶著一絲沙啞,\"但今早教務處送來的課程表……\"我哽住了,喉嚨像是被什麼堵住。新課改要求用AI系統批改作文,而我的紅鋼筆還別在胸口,彷彿它是我最後的尊嚴。

陳淑芬從多寶格里取出個漆器盒,裡面躺著一支裂璺的狼毫筆:\"這是我父親臨終前用的筆,他做了四十年賬房,卻始終學不會用算盤。\"窗外的廣場舞音樂恰好切到《青花瓷》,她輕聲說道,\"您聽,周杰倫唱的不也是毛筆與青石板的故事?\"

---

場景三:蠶繭與電子屏

第四次治療時,我穿了件墨綠旗袍,這是三十年來第一次沒戴校徽。陳淑芬正教幾位廣場舞阿姨用蠶繭做手工書籤,蠶絲在暮色中泛著珍珠般的光澤。

\"試試看?\"陳淑芬把鑷子塞進我手裡,\"蠶寶寶吐絲時可不知道自己會變成旗袍還是手術縫合線。\"

我的手突然顫抖起來。上個月公開課,我在黑板寫字時,電子屏突然跳出彈幕,學生笑我\"老古董該退休了\"。那一刻,我彷彿被推到了時代的邊緣,成了被淘汰的舊物。此刻,蠶繭在溫水中舒展,我忽然想起第一次教學生解剖蠶蛹時,有個女孩哭著把蠶絲纏成指環。她說:\"老師,蠶絲好美,我不想讓它死。\"

\"市教育局想讓我培訓AI助教。\"我扯斷一根蠶絲,聲音有些哽咽,\"可那些機器生成的評語……\"我的紅鋼筆在紙上洇出個墨點,像未完成的句號。

陳淑芬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