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抵制海路安撫使司,甚至破壞海路安撫使司在倭國租借的港口,損毀了海路安撫使司的貨物。並且有藩鎮直接提出,不允許任何海路安撫使司的貨船在倭國停靠。
海路安撫使司損失慘重,不過終究還是沒有采取過激的行為,而是立即上報浙江巡撫,浙江巡撫又上報到了戶部。
徐謙手持著這份公文,臉色露出幾分憂心之色。
該來的總是會來,雖然早有準備,徐謙只是想不到,來的這麼快。
倭國的抵制行為,某種意義來說只是歷史的必然,誰都不是傻子,被人傾銷貨物,換走了無數的真金白銀,而自己的商賈卻是接二連三的破產,是誰心裡都不舒坦。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未完待續。。)
第七百零七章:動粗
這個問題十分嚴重。
且不說倭國的貿易佔了海路安撫使司近一成的分量,也不說被倭國銷燬的銷燬貨物的價值幾何,海路安撫使司財大氣粗,這點損失是完全可以承擔的。
最重要的是,一旦倭國鎖國派得逞,海路安撫使司放棄了整個倭國,那麼接下來,其他各國覺得自己吃了虧,紛紛效仿,人人都採取封閉政策,甚至拿封國來做要挾,又當怎麼辦?
其實一點點損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放任下去,就形成雪崩式的結局。
浙江巡撫衙門的公文裡,把事情說的十分嚴重,因為直浙的貿易量越來越大,所以商賈們早已開始了毫無節制的擴產,一個個新的作坊興辦起來,無數人從鄉間招募到了城市,就以布匹為例,五年前,布匹的產量不過區區二十萬匹,這當然統計的只是工坊的產量,當時大多數時候,許多布匹都是依靠農戶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生產,自己織自己布,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而現在,由於直浙小農經濟被打破,自給自足已經不再可能,好在從前的農夫已經轉化為了僱工,所以手裡多少有些餘錢,對布匹的需求自然增大,與此同時,海路安撫使司貿易的不斷擴充套件,需求自然而然也就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之下,布匹的產量,已經高達三千九百餘萬匹。
如此龐大的生產規模,是依託於需求而產生的,所謂的新政。其實也就是用需求來帶動生產,需求又分為內外兩種。內部的需求依託於產業的繁榮,而外部的需求則是依靠傾銷。
可是現在。倭島一旦鎖國,那麼問題就浮現了,一部分需求消失,勢必會導致不少的工坊艱難起來,工坊一旦艱難,就會有人被裁減,裁減的人失去了生計,就沒有月錢,沒有了月錢。就不能購買衣食住行的各種需求品,最後導致店鋪的買賣也會受到影響,假若這個時候店鋪在裁員,那麼市面上的消費人口只會越來越少。除此之外,還有貨物要輸送,就必須依託車馬行,把貨物送到了寧波港,還需要僱傭腳力將貨物搬上海船,可以說近一成的外貿減少。影響到的是方方面面,直接失業的人口,就足以高大萬人以上,更別提一些間接的影響。
不過……就算少掉著一成的貿易。直浙還是可以承擔的,畢竟新政從從無到有,從有到豐富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之中,各種需求都施放出來。足以掩蓋倭國這點貿易的損失,這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絕無可能因為對倭貿易的損失,就傷筋動骨。
可是大家所擔心的,是效仿的問題,假若人人效仿,怎麼辦?倭國你可以放任不理,那麼明日朝鮮也是如此,你難道還坐視不理,朝鮮鎖國之後,真臘、安南等國也如此呢?
假若損失了一個倭國無傷大雅,可是不能做到殺雞儆猴,那麼傷筋動骨只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