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對魚塘念念不忘。
“榮良叔公今年魚塘收穫不錯吧,大概什麼時候撈魚呀?”既然提到了魚塘,陳正謙就笑著問了句。每年這個時候,都是魚塘收穫的季節。
陳榮良擺擺手笑了說:“下個月先撈一回,年底再撈一回,正月初十再撈一回,就差不多了,今年收成一般,現在養魚不容易咯。”
農村魚塘裡的魚,以四大家魚為主,產量不高,但是味道都挺鮮美,至少比外面買的好吃。原因在於不是規模化養殖,不會餵養各種激素飼料,而是喂的青草跟菜葉子,雖然長勢慢,但是絕對是純天然的農家魚,鮮活得很!
就像村長家的魚,在家的時候,陳正謙總能看到他或者他老婆,挑著一擔擔的青草或者菜葉子或者番薯葉,拋到池塘裡去,然後引起一群群的魚來瘋狂搶食,拍起一陣陣水花。
陳正謙決定開門見山,就直接問:“榮良叔公,你還是有什麼事就直接說吧。”
見他都這樣說了,陳榮良也不好再拐彎抹角,就笑了笑,說:“其實叔公這次來,是想找你爸說點事的,不過你爸不在,跟你說也一樣。”
陳正謙點點頭:“叔公你說,我聽著呢。”
陳榮良開口說了:“是這樣的,上次村裡開會,提議說要修繕一下村裡的祠堂,這個每家每戶都要按人丁出錢,大家基本都同意了。不過還不是很夠,村裡公家賬戶也剩不了幾個錢,聽說你成了大老闆,我就想著過來問問,看能不能麻煩你多出一點。”
說到這裡,他看了一眼陳正謙的臉色,發現沒什麼變化,連忙補充了一句:“放心,具體的捐款名單,以及捐款數目,我們到時候都會統一刻在祠堂牆壁上的,讓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的,錢也不會花到其他地方去,全部都會用在修祠堂上。”
按理說,這種行善積德,福澤子孫後代的事,陳正謙也沒理由拒絕,畢竟村裡的祠堂,大家都有份的,自己的根在這裡,怎麼也避免不了的事實。
關鍵是捐多捐少的問題,一次兩次還好,要是每次村裡有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出錢,那陳正謙可不願意。畢竟自己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這事算是給他提了個醒,必須立個標杆才行!
倒是老媽李曉梅一直不停地給自己使眼色,陳正謙給了她一個放心的眼神。
陳正謙決定把皮球踢回給陳榮良,問他:“叔公你覺得我捐多少合適?”
“這個……我不好說,你看著給就是了,多少都是心意,祖宗都看在眼裡的,原則上是每戶一百一個人。”陳榮良也不好說,畢竟捐款這種東西,從來都沒有什麼硬性標準,一人一百是村裡大家商討過的意思,還算合理。如果覺得自己不需要祖宗的,你也可以不捐,到時候給人戳後背就難講了。
而在他看來,陳正謙能多捐幾百塊已經不錯了,要是上千那更好。
陳正謙默默在心裡算了下,按照村裡一百二十多戶人家,七百多個人來算,大概能夠收到七萬多塊錢,再加上村裡公家補貼一點,八萬還是能夠湊到的。
但是祖祠分上下兩座,同時修兩座的話,八萬塊錢就有些勉強了。難道修一次祖祠,怎麼也得修得好一點吧,起碼扛個幾十年風雨的,十萬或許還可以。
想到這裡,陳正謙就開口了:“其實捐款也不是什麼問題,不過我有個條件。”
聽他鬆口,陳榮良頓時精神一振,連忙說:“你說說看,只要我能幫上忙的,我一定會幫。”
“叔公不用擔心,不會讓你很為難的,其實也算是為村裡謀點福利吧。”
陳正謙笑著說,“是這樣子的,我想承包一些村裡的土地,準備弄個生態旅遊度假村,看能不能吸引一些城裡人來這裡玩。到時候需要人手的話,會直接從村裡面招,工資肯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