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交易市場大體分四個區域。
紡織品交易區、雜貨交易區、香料交易區、珠寶首飾交易區。
市場是模仿後世的批發交易中心設立的,地皮或者免費贈送或者按地價發賣,這取決於市場繁榮程度。澎湖的地價就十分高昂,但在淡馬錫,還是免費贈予。
地皮免費,房屋自建。
但建房也是有要求的,三層起步,磚石為主,表面結構禁止使用木材。
木材這玩意造價低廉,但極易發生火災,而且一旦發生火災就難以撲滅,只能眼睜睜看著化為灰燼。
三大殿就是例子,北京城每年都有幾次火災,一燒就是一條街,慘不忍睹。
而南洋又多雨潮溼,木質房屋損毀的速度令人瞠目。
長久來看,磚石房屋的成本也未必就比木質房屋要高出多少來。
淡馬錫的大基建,也催生了柔佛的採石業,馬六甲的燒磚業。在馬六甲,僅窯廠就有11座,燒磚燒瓦竟成為馬六甲的一大支柱產業。
朱老七便衣在街道上徜徉,心中還是有些小得意的。
街道兩側樓宇各異,中式、印度、波斯、歐羅巴、本地風格皆有,混搭的就更多,頗有點大上海十里洋場的味道了。
據稅司資料,落腳的各類商戶已達147家,大概五成為大明人所開設,三成為南洋各國商賈,兩成為包含天竺在內的西洋來客,其中就包括英國佬同尼德蘭人所建設的商棧。
能夠蓋得起樓房,囤積貨物的,自然都是豪商巨賈。一些商號的招牌看著就很眼熟,朱老七似乎在澎湖、美岸、坤甸等地也見過。
一路巡視過來,朱常瀛發現南洋的貿易模式同初入南洋時相比已經更新換代。
那時候的商船出海十分不易,路途上的危險簡直比取經還要難,南洋海盜、倭寇皆視大明商船為魚腩,死了也不知有多少人。好不容易到了港口,還要接受土酋的層層盤剝,一船貨物的利潤有大半要孝敬當地的封建主。
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國家力量背書,鬥不過本土人。
即便如此辛苦,商船能夠兩年內返回大明就不錯了。
一則航海知識有限,航道就知道那麼幾條,二則船隻維修養護就要幾個月時間,三則那個時候的船隻航速確實太慢,有時候為了一點補給也會耽擱一兩個月時間。
現而今就不同了,大明商船遍地開花,早就脫離了那種冒險式經商,已經過渡到了專業分工階段。
職業運輸船隊、銀行、保險商行、類似於淡馬錫這樣的區域大市場、使經營外貿不再是海商專利,即便沒有海船,大明的綢緞商人也可以將商號開設至南洋各地,景德鎮的瓷器也可以擺在淡馬錫精美的櫥窗裡供中亞、歐羅巴商人挑選。
而實話說,瀛州龐大的殖民地本身需求也極為旺盛,比如瀛州本島人口這兩年就呈爆發式增長,滿大街都是光屁股娃娃。
唯一令朱老七不滿意的,雖然商家的經營風險以及成本降低,但價格也跟著跳水。
這是必然的,南洋市場就這麼大,不穿衣服的土著就不說了,根本沒有消費能力,真正有能力消費的人口數量頂天了也就七百萬人,還有開發潛力,但已經不多了。
這一點從貿易額上可以得到印證,對日貿易額是對南洋貿易額的四倍。
當然,這個資料不包含對馬尼拉對尼德蘭貿易,在內部統計中,將對兩方貿易歸類為對西洋貿易。
在商行區逛了一圈,朱老七又隨意選了兩條街區走了一圈,並沒有什麼奇遇,只感嘆人類的適應能力是真強,操著河南山東口音的漢子也在溼熱的南洋堅強的活了下來,而且活的蠻好。
好吧,朱老七逛的是船廠街,在這裡生活的都是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