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1章 萬曆三十八年伊始

萬曆三十八年正月十六,開衙辦公!

如今的瀛州,也是有著40萬人口的大國,瀛州本土30萬,南洋領地10萬!

好吧,這個數量或許還不如後世一個縣級市,但在南洋,就是大國。

放假半月,開衙便忙的不可開交。

孫元化是個能幹的,瀛州議事會被經營的有聲有色,可行的議案就有十幾個,各行各業都有,而且內部審議已經透過。

而這些,朱常瀛都要過一遍,一一給出批示,批無可批的,便批紅確認,髮長史府執行。

這個制度,朱老七認為還是可以的,士農工商都要調動起來,商量著辦事,做對了大家一起受益,做錯了就大家一起來扛。

雖然也會拉幫結派,但比之官員自說自話強過百倍。

朱常瀛要守住一個底線,拍腦袋就乾的權力,只能自己有,但其他人絕對不可以。

大明的決策過程,百官上奏,內閣合議,司禮監稽核,皇帝批准,內閣發有司執行。

瀛州的決策過程,議員提出議案,議事會合議、初審,瀛王核准,長史府執行。

初始的源頭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而當下,瀛州的提案也不復雜,畢竟是新移民組建的社會,比之內陸要簡單許多,總結下來,農要治水、商要修路、工要招人、士要移民、軍要擴充。

好吧,其實也是一團漿糊,哪一件事都不簡單。

長史府去年結餘的80幾萬兩,一忽兒就花了出去,各自有了去處,修水庫三座,瀛州一條貫通南北官道正式動工。

但還有很多事要做,沒錢怎麼辦?

就只能從瀛州銀行貸款,年息4。

各縣都特釀想貸款,朱常瀛猛然驚醒,想起後世的地方債務,又急忙把銀行貸款制度詳細過了一遍,政府貸款自然要以稅收做抵押,但這還不夠,又對長史府以及地方貸款做出了若干詳細規定。

譬如地方貸款,必須立縣四年以上,人口到達3萬方才有資格貸款;長史府貸款,本息合計不得超過去年結餘

如此下來,至正月底,瀛州銀行放貸160萬兩,算上去年貸款,已貸出240萬兩,而其中有一半還是王府內庫作保,實在是那條路不修不行!

今年的額外公共支出也就這樣了。

至於俸祿、公事等等日常開銷則透過銀行每月抵扣,稅收入賬,費用出帳,各縣各部門在銀行都有獨立戶頭,會計司月月同銀行對賬。

銀行,真是個好東西,當一切公費支出都在銀行過賬時,其把控能力幾乎是以幾何倍數增加。

二月頭,朱常瀛收到北塘訊息。

皇帝老子要全面徵收三項特殊稅,要求朱常瀛擬奏本,還有即將發付3萬囚徒入瀛州。

兩件事,一好一壞。

前者地方上無法推行,人情社會,官員士紳就是一張龐雜的關係網,而太監又只能找流氓,強推下去,只能是一地雞毛。

後者麼,倒是好事,修路修水庫正缺人手呢。

3萬人的施工隊,對於瀛州以外包為主的施工方法來說,也是一個極大考驗,參照戰俘、奴隸標準太過殘忍,參照招工標準又太過仁慈,朱常瀛把這個難題甩給了議事會,要儘快同各位包工頭商議拿出一個方案來。

而至於徵稅,朱常瀛則直接給皇帝老子寫了奏本,建議緩行,等待福建完成第一輪徵稅過後,有了經驗有了一支過硬隊伍,而後逐省推行。

至於皇帝老子聽不聽勸,朱常瀛就不得而知了。

讓朱常瀛失望的,全面開海如石沉大海,似乎皇帝提都沒有提。

其實長江口、杭州灣從未斷絕海運,只要漕糧不動,設立各市舶司也未必就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