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期的應化身,是希有難得的。因為一般善根福德比較淺薄的人,他即使過了百千萬億劫的時間,有些人可以見佛,有些人還是沒辦法見佛的。所以,你不要以為佛陀應化,就所有人都可以見到佛陀。比方說釋迦牟尼佛那一期應化好了。印度有九億人,三分之一的人有見佛;三分之一的人沒有見到佛陀,只有聽過佛陀的這個名號;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見過佛陀,也沒有聽過佛陀名號,就當沒有這個佛陀出生一樣。
所以,這個地方是佛陀強調什麼呢?見佛、聞法是希有難得的。佛陀要入滅,就示現無常的道理,所以佛陀用示現入滅來說法。就是說,佛陀的入滅就是告訴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如此一來,眾生聽到這樣的話,知道佛陀入滅,內心開始對見佛、聞法生難遭遇之想,而對佛陀的功德“心懷戀慕,渴仰於佛”,對佛陀開始皈依、恭敬。這種皈依、恭敬的心生起來,好了,這就是佛陀的本意了,“便種善根”。因為,能夠招感佛陀出世正是這種皈依的善根,而佛陀長久住世,這種善根他生不起來。所以,就是因為這種因緣,使得佛陀的入滅令眾生的內心“心懷戀慕,渴仰於佛”,這樣子就種下一個未來見佛的善根。所以,如來雖然法身、報身永遠常在,但是應化身必須要不斷地示現出生,不斷地示現入滅,就這個道理。就是一期應化結束以後,有些人已經度到不能進步了,那麼佛陀再入滅一下,對他產生一定的加持。
這個地方是說了一個道理,就是說,佛法修學,你的內心的活動是根本,就心為業主。雖然說,欸,這不對啊!佛陀經常在就帶弟子們做功課,那麼佛陀的威德力,昭告一聲,大家會跟著佛陀去打坐、誦經,這不是挺好嗎?沒有用,心不在這裡了。就是你做功課也好,你打坐也好,你雖然形式上跟佛陀在一起,但是你內心呢,心懷憍恣,而生厭倦。
凡夫是這樣,有些人善根強,他可以相續地長時間地修行,所以這種人招感的佛陀壽命會特別長。而一般的初心菩薩,初心的凡夫,修行一段時間以後他就懈怠了,尤其是資糧位、外凡位的菩薩更明顯。因為他善根裡面有煩惱,因為凡夫是真妄和合。所以,佛陀適當地示現入滅,會激發他們“心懷戀慕,渴仰於佛”。雖然今生佛陀滅度了,但是對未來來說,他容易再一次見到佛陀。所以佛陀選擇入滅的道理就在這裡,就是“便種善根”,種下未來得度的善根。
子二、總結不虛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這一段就總結前面的三世益物。
又善男子!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法皆如是”。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方法有很多,他可以現佛身,現菩薩身,現凡夫身,現畜生身,都可以,但是原則只有一個,就是機感現形、機感說法,就是完全看眾生的根機來調整自己是不是該現身、該說法。所以為了度化眾生所做的任何的出生,乃至於做任何的滅度,對眾生來說,都是真實不虛的。這個真實不虛指什麼?能夠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真實的,不虛。
所以這個機感現形、機感說法,簡單說就是“有機應化,無機道隱”。這就是佛陀為什麼必須要經常地出來,又經常地示現死亡。他意思就是說,佛陀!您為什麼不長久住世呢?你看,釋迦牟尼佛如果從兩千五百年前一直到現在都住世,我們也看得到,那該多好。未必,未必,未必有好處。因為這個產生的過失也是蠻嚴重的,因為你善根不具足。善根不具足,你在佛陀面前又懈怠又放逸,你反而容易墮落到貧窮下賤,或者是妄想執著當中。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為什麼用片段的方式來度化眾生,就一小段一小段,欸,來這邊度化眾生,時間到了,佛陀趕緊走,再來一段,再走。佛陀必須在眾生成長過程當中,他小段、小段、小段、小段……從這個地方來積累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