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死了之後,按理說應該是長子鄭克臧繼位,可馮錫範和鄭克臧不對付,就扶持了鄭克爽繼位。
以前效忠鄭家的老臣們也是敢怒不敢言,暗地裡開始聯絡清朝,連當時負責和清朝談判的傅為霖都甚至表示,只要清軍打臺灣,我來當內應。
只不過,現在又有一個問題擺在了康熙面前,清軍擅長打陸戰,海戰不會打,也不懂,萬一要是找到一個不懂得去指揮,那不就是坑人,這個人死了不要緊,關鍵是這兵不好練。
就在這個時候,姚啟聖為康熙推舉了施琅。
對於這個人,康熙是有所瞭解的。
施琅,出生於明朝天啟元年,跟著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混,這個時候的鄭芝龍已經投降了明軍,所以施琅沒有幹過海上貿易。
我看過很多明朝降將的傳記,投降清軍的不計其數,施琅也一樣,跟著鄭芝龍投降了清軍。
只不過,施琅和別的投降將領不同的是,這個人雖然投降了清朝,可鄭成功卻一直在招降施琅,施琅這個人也是沒有腦子,居然被鄭成功給活捉了!
事到如今,看樣子施琅的路也是隻有一條了,那就是投降鄭成功,可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施琅居然逃跑了。
他這一跑不要緊,可算是把自己家人連累了,鄭成功一怒之下殺了施琅的父親和他的弟弟。
有句話叫殺父之仇,不可不報!
按照這個節奏,施琅是勢必要和鄭家死磕下去不可,能夠幫助施琅達成這個目標的人只有康熙了。
許多人一直覺得,收復臺灣非施琅不可,其實這個看法是相當幼稚的,說句不好聽的話,清朝人那麼多,找到一個會打海戰的將領還是找得到的。
施琅能夠上任,完成這個豐功偉績,確實離不開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幫助。
早在康熙十七年的時候,姚啟聖就推舉過施琅,只不過當時康熙的重點是在三藩,所以姚啟聖推薦的時候也不敢光明正大,只是在奏摺裡面表示了一下。
康熙也是一個聰明人,哪裡不明白姚啟聖的意思,卻故意冷落了這件事情,而姚啟聖奏摺也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了動靜。
到了康熙十八年,三藩已經落了下風,康熙就讓姚啟聖舉薦一位將領來準備收復臺灣,姚啟聖果不其然又推舉了施琅,為了取得康熙的信任,姚啟聖還告訴康熙,施琅有七個兒子,六個都在北京,只有一個在臺灣,難道施琅能夠愚蠢到為了一個兒子而放棄這六個兒子嗎?
這番話其實說的很透徹了,一般人也能聽懂什麼意思,可是康熙的反應也讓姚啟聖很驚訝,康熙還是沒有搭理姚啟聖。
這讓姚啟聖一時之間也搞不清楚康熙的意圖了。
到了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姚啟聖和李光地聯名推舉施琅,康熙這才點頭。
那麼,這個李光地究竟是什麼人呢?
李光地是康熙朝名臣,後來也是當了宰相的人,這個人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康熙晚年倍感孤獨,而李光地則是康熙唯一的朋友,由此可見李光地的意見確實能夠影響康熙。
施琅一上任,馬上開會!
開會的內容也很簡單,只有兩件事情,第一是造船,第二是練兵!
對於施琅提出的這兩件事,姚啟聖自然是全力配合。
看到這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來一點,姚啟聖對施琅確實是好的不得了,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施琅這個人也確實很不地道,姚啟聖算得上是施琅的恩人,可施琅對姚啟聖那可真算得上是恩將仇報。
施琅單獨給康熙上了一份秘折,意思大概就是自己帶兵出征,姚啟聖負責給自己保障後勤糧草,姚啟聖知道這件事情之後當時就他媽傻眼了,敢情老子在福建折騰了這麼多年,又把你提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