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康熙和胤礽這一對父子之間的第一次矛盾,還是發生在康熙征討準格爾的時候。
當時的康熙因為生了病,就讓太子胤礽和皇三子胤祉去見駕,結果兩個人去了之後,皇三子胤祉表現的很是難過,胤礽卻是沒有什麼表情,這讓康熙非常不舒服。
“侍疾無憂色”
康熙以這個理由讓胤礽走了,並且覺得胤礽
“服用儀仗等物太為過制,與朕所用相同”
要知道,這可是康熙默許的!
說翻臉就翻臉,當皇帝的兒子容易嗎?
到了後來,康熙又親征葛爾丹,留下了太子監國,太子胤礽這個時候有了自己的太子黨,康熙知道以後非常不滿意,覺得太子是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這就很無語了,太子能力不強吧,當爹的不喜歡,覺得這個太子是一個廢物,太子能力太強,當爹的認為不安全,這是來分自己權力的。
如果說,康熙是一個平庸的人,因為疼兒子,可以很痛快地將自己的權力和皇位直接讓給胤礽,可偏偏康熙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強的人,這就不好玩了。
老子權力慾望太強,不到死的那一天,估計都不會撒手,這就讓胤礽非常難受了。
而胤礽的兄弟們還時不時的背刺胤礽,總在康熙面前告狀,其中最活躍的就是大阿哥胤褆了。
大阿哥胤褆說太子胤礽這個人肆意的毆打王爺,貝勒和一些大臣,甚至截留蒙古貢品,還放縱自己手下凌普等等。
這些事情無論是真還是假,反正說的多了,康熙也不能不信。
對我來說,我反而相信是真的,說一個非常冷的點,太子胤礽曾經暴打過還是阿哥的雍正,而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導致了太子和雍正的決裂。
這件事情後面我們還會提到。
除了自己兄弟的背刺,胤礽之所以如此倒黴,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有一個非常小心眼的爹。
康熙這個人,看著有囊括宇宙的氣魄和寬廣的胸襟,其實就是扯淡,你要得罪他,那就等死就行了。
因為胤礽小時候得過天花,所以康熙在胤礽生病的時候,一刻也不敢離開,到了後來康熙在打仗的時候自己生病,看到胤礽沒有難過的樣子,就覺得胤礽這小子是一個不忠不孝的人。
其實,這個理論我個人覺得有些扯淡,父母的愛本來就是無私的,身為人父人母,將一切的愛完全給孩子就行了,總是渴望回報,這就是和交易差不多了。
關於忠賢這個問題,也是很有講究的。
古人認為,如果當官的不孝順自己父母,壓根就不會忠於皇上,或者說忠於這個國家,對於康熙來說,胤礽不孝順自己,那肯定不會是一個好皇帝。
按照康熙的這個邏輯。
所以說,胤礽攤上這麼一個爹,那就比較倒黴了!
只不過,更倒黴的還在後面,康熙在營帳之中休息,胤礽只不過在營帳外面看了幾眼,小心眼並且多疑的康熙覺得胤礽想要謀反。
所以說,胤礽還是比較冤枉的!
只是因為在帳篷外多看了你一眼………從此我就和皇位無緣……
倒黴,真的倒黴。
其實,康熙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康熙在曾經在廢太子詔書上面,還說過這麼一句話
“胤礽不法祖德,不尊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
請注意關鍵詞語,朕包容二十年……
這話出自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廢除胤礽的詔書裡面的話,而康熙四十七年的二十年前是康熙二十七年,康熙二十七年的胤礽也不過才十五歲。
那麼,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又能做了什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