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件事情事關重大,關乎著誰是繼承人的問題,所以朱由崧不敢耽誤。
第二天一早,朱由崧就叫來了大臣開會,大臣們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知道朱由崧把大家叫過來是幹什麼,可沒有想到的是,會議剛一開始,朱由崧就告訴所有人
“有一稚子言是先帝東宮,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當撫養優恤,不令失所。”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現在有個年輕人,聽說是先帝的太子,如果這個人真是先帝的兒子,我就拿他當親生兒子來扶養,不讓大家失望。
從這一番話之中,我們其實不難看出,朱由崧也是一個聰明人,一上來就給這件事情定了個調,皇位依舊是我的,這個人如果是真的,那就黑他榮華富貴,皇位就和他沒有關係了。
大臣們心知肚明,也就沒有說什麼。
在清朝人寫的歷史上,將朱由崧塑造成為了一個特別無能,昏庸的人,從這件事情上來看,真相未必如此。
既然皇帝已經給這件事情定調了,大家也就不再堅持什麼,您說個章程,大家照著辦就是了!
朱由崧首先要做的就是辨別這個人的身份,最有效的辦法則是,叫人過來指認,畢竟很多官員都是從北方跑到南方的,見過崇禎太子的人也不在少數。
除了大臣之外,還有個別的皇室成員也一起去辨認。
大臣之中的內閣大學士王鐸,翰林劉正宗、李景濂三人都曾經給崇禎太子當過老師,老師認學生,還是一對一的教課,就算再臉盲,估計也能認出來。
三月六日,所有人到場,問答開始
問答的官員首先拿出了一幅紫禁城的影象問這個人,這是什麼地方?
年輕人:這是北京紫禁城,我住的地方!
畢竟皇宮這麼出名,說出來也不奇怪,關鍵時刻,太子的老師上場了。
翰林劉正宗第一個開口問道:“你知道我是誰嗎?”
年輕人不說話了!
至此,劉正宗就已經辨認出來這個人是一個冒牌貨,哪裡有學生會不認識自己的專職老師的。
看到這個年輕人不開口,又有官員問了一句。
“汝知嘉定伯何姓何名否?”
少年徹底沉默了,而大家判斷這個人是一個假貨。
嘉定伯叫周奎,是崇禎的岳父,周皇后的父親,也就是崇禎太子的外公。
眼瞅著眾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和這個假太子說話,太子的另外一個老師王鐸當場就發火了,直接喊道:“這個人就是假貨,大家就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而這件事情定了調之後,朱由崧很是悲傷感慨了一番
“朕念先帝身殉社稷。今側耳宮中,惟望卿等至,若果真,即迎入大內,仍為太子,誰知又不是!”
是不是真的悲傷,大家心裡都有數,在心裡偷著樂吧,別悲傷了。
這就是南明弘光年的皇太子事件,原本就是一個假貨,是穆虎讓這個年輕人這麼幹的,目地就是為了招搖撞騙而已。
按理說,這件事應該到了這裡之後就此打住了,可是居然有大部分人都不相信這件事情,覺得這個太子就是真的,而有人不想讓真太子出現。
注意,這裡的有人專指某些大臣和朱由崧本人。
不信就不信吧,文臣不信,可以動動筆,上上奏摺,可當兵的將領也不信,那就是大事了!
寧南侯左良玉等人給朱由崧上了一份奏摺,要來保全這個假太子,甚至在奏摺上面還有威脅朱由崧的意思。
這麼一來,沒有辦法的朱由崧只好安排了三法司會審,這是明朝最高規格的審訊制度。
由於原來這個少年已經被查明叫王之明,所以開始審案的時候,還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