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索額圖的恨,康熙是難以忘懷的,索額圖是康熙四十二年被關到宗人府的,而距離康熙給索額圖這個評價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五年以後。
歷史已經無數次的證明過,愛一個人遠遠沒有恨一個人要深。
康熙四十七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也是因為這件事情才導致了康熙給了索額圖這個評論。
縱觀索額圖這一生,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在索尼臨去世之前,赫舍裡家族已經和愛新覺羅達成了姻親,索額圖只能支援康熙站在鰲拜的對立面了。
剷除鰲拜的那一年,康熙不過是一個十六歲的孩子,而索額圖那一年已經到了蘇軾口中老夫的年紀了!
有意思的是,索額圖當時的職務是吏部右侍郎,算得上是吏部二把手,可因為康熙的需要,自己就甘願辭官跑過去給康熙當侍衛。
這麼說來的話,康熙其實也挺感動的。
據說,除鰲拜的方法就是索額圖想出來的,康熙每次和索額圖密謀怕被人發現,就藉著下棋的理由讓索額圖進宮,兩個人再來商量對策,索爾圖也是不負眾望,幫康熙想出來了這個辦法。
因為除鰲拜有功勞,索額圖的官場之路自然也是順風順水的,鰲拜是在康熙八年被抓的,索額圖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九年的時候就入了閣當了大學士。
當時的索額圖的位置基本就是明朝內閣首輔的位置,可謂是位極人臣了,而索額圖也不是廢物,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所以人送外號,三眼索相!
眼看著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發展,康熙和索額圖的矛盾也爆發了出來,第一次爭端是在裁撤三藩的問題上面。
當時索額圖是明確反對裁撤三藩的,可康熙是鐵了心的要撤藩,關於這件事情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拋開索額圖收錢的事情不講,索額圖不支援撤藩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後來平定三藩的最大功臣圖海也不支援撤藩。
而索額圖不支援歸不支援,三藩之亂爆發以後,索額圖幫助康熙穩定局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直到後來的征討準格爾和簽訂尼布楚條約的時候,都有索額圖的身影,許多人都噴索額圖簽訂尼布楚條約放棄了許多領土,其實這件事情真怨不得索額圖,因為一切他都得聽康熙的吩咐。
總的來說,索額圖絕對是一位能臣!
如果索額圖只幹事情,不搞人,專心為皇帝服務,估計誰也扳不倒他,而且太子胤礽也不至於會被廢,索額圖被殺對太子胤礽影響非常大,讓胤礽時刻活在恐懼之中,害怕康熙也對自己來這一手。
剛開始的時候,索額圖和明珠相處的還可以,畢竟索額圖在名義上也算得上是明珠的領導,又因為朝廷不太平,所以兩個人合作的這還不算不錯。
說到能力這方面,納蘭明珠也是不逞多讓,支援康熙裁撤三藩,支援康熙收臺灣,說到才學這方面,納蘭明珠的兒子納蘭性德,自幼就被納蘭明珠找大師來培養,後來的徐乾學就給納蘭性德當過家教。
這樣兩個人,待在一起,內鬥是正常的,不內鬥就顯得非常不正常了。
因為這兩個人黨爭的原因,康熙不止一次的罵過二人,這兩個人都是左耳朵進去右耳朵出來,對康熙的話壓根不聽。
眼看著調和不了這二人的矛盾,康熙就只能用平衡術來控制二人了,哪方弱就支援哪方,絕對不讓一方獨大。
這個辦法對於康熙來說是不錯,可對於朝廷裡面的大臣來說,那就比較慘了,所有人紛紛站隊,不是明珠黨就是索額圖一黨,有人可能會問了,那我兩個黨都不站,行不行?
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的腦子非常清晰,為自己規劃出了一條成功赴死之路。
如果你不是明黨,也不是索黨,不出事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