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二年,簽訂了南京條約。
道光二十四年,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道光的書房裡掛著他自己寫的一幅字
“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氣愈和。”
做為一個生逢亂世的君主,道光始終在磨礪著自己的脾氣和秉性。
然而,在上千年之大變局的鴉片戰爭中,道光被後人描述的體無完膚。
吃個雞蛋需要五兩銀子,打個補丁也需要五兩銀子,這麼看來,清朝坐在皇位上面的是一個又摳門又瘦弱,並且被人戲耍的可憐君主。
不過,我現在要告訴你,可能這些事都是假的,完全是為了黑而黑。
一切原因的根由都是道光皇帝打輸了鴉片戰爭罷了!
根據林則徐寫的日記來看,道光是一個非常果敢的君主,林則徐在道光二年第一次見到這位皇帝的時候,道光就語重心長的對林則徐這麼說過
“汝在浙省雖為日未久,而官聲頗好,辦事都沒毛病,朕早有所聞,所以叫汝再去浙江,遇有道缺都給汝補,汝補缺後,好好察吏安民罷。”
聽了道光這麼說,林則徐的心裡自然是懷著感激之情的,這種感激發自內心。
即便後來林則徐被道光迫不得已之下貶到了新疆,林則徐的待遇其實也是不錯的,所有人都知道,道光是真的不想處理林則徐,這是迫於壓力,所以一路過去林則徐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待遇,到了新疆之後當地最大的地方官也和林則徐交起來了朋友。
你說道光不打招呼,會是這樣的結果嗎?
畢竟氣節這種東西,確實有很多人佩服,但是相比較於權力來說,氣節就真的會差一些,相比較於大多數官員來說,並不是所有當官的都是文天祥和林則徐。
所以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林則徐就是千里馬,但是他需要伯樂,他的伯樂就是道光,無論林則徐以後的名頭多大,都是道光給了他一個可以活動的平臺,讓他施展自己的才華。
而在提拔人才方面,不僅僅是林則徐,比如張集馨,再比如陶澍等人,說明道光的眼光還是可以的,只不過他趕上了鴉片戰爭。
在乾隆的眼中,道光是一個好聖孫。
道光十二歲陪著乾隆打獵,就能親手射殺一頭熊,武功方面確實高,而道光本人會滿語,蒙古語和漢族,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
不得不說,這麼勤奮,確實都不白給,你看溥儀,東京審判的時候,那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國內最好的大學的當個英語老師跟玩一樣。
古籍之類的就更不用提了,據說溥儀看古董壓根不用鑑定,只需要看一看就能明白真假,因為他是皇帝一般沒有人敢給他假的,真的看多了,假的一眼就能看出來問題。
這就是身份上所培養出來的東西,不是那種半路出家的土豪所擁有的。
有人說氣質是培養不出來的,這句話其實是錯的,在包裝之下,一個邋遢的乞丐都能培養出來,真正培養不出來的是世家子弟那種天生的風度。
道光節儉是真的,但是他的節儉是真的窮,要擱在乾隆身上,都不夠打仗用的,但是道光真的不奢侈。
這個人的性格非常複雜,他身上的謙卑寬和非常像康熙,勵精圖治的時候又很像雍正,但是能力是真的比不上。
說到剛毅,那真是沒有。
道光想改革,臣子們上個摺子,道光馬上就萎了,這要是換成雍正,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存在。
王爺搶劫一個女僕,道光很生氣,想嚴肅處理,結果皇太后一出面,這件事情就這麼結束了。
當然了,道光的孝順是比不了乾隆的,但是涉及到朝政得時候,乾隆誰也不認,一句後宮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