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角度上面來說,鄭經沒有什麼選擇,只有立鄭克臧才能讓自己的政治正確性有一個對的方向。
當時的局勢也是一方面,清軍虎視眈眈,嫡子的年紀太小,如果立嫡子,萬一有什麼事情,就沒有人能夠出頭,鄭克臧做為繼承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鄭經也不傻,讓陳永華來輔助鄭克臧,以此來保證鄭克臧繼位的萬無一失。
後來,鄭經和耿精忠有了矛盾,背刺了耿精忠,雙方發生了火拼,耿精忠投降了清朝,聯合起來對抗鄭經,這讓鄭經迫不得已退回到了臺灣。
等到康熙決心要收復臺灣的時候,鄭經已經病死了。
早在鄭經病死之前,清朝就想過要收復臺灣,只不過那個時候,用的方法一直都是以詔撫為主。
鄭成功剛剛去世,清朝就派人找鄭經談判,鄭經當然不敢不談,因為當時他正在和自己的叔叔鄭襲爭奪臺灣扛把子的地位。
當時,鄭經的態度很好,讓清朝負責談判的人看到了希望,覺得和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等到鄭經掌權之後,清朝傻眼了,鄭經的態度就一個,談判可以,只不過我是有立場的,鄭經就開出了他的條件。
“請如琉球、朝鮮例,不登岸,不剔發易衣冠”
這種要求,康熙當然是不會答應的。
就在當年的十月份,清軍出動了,在陸地上將鄭經的人全部趕到了海里!
只不過,清軍陸戰比較牛,可是面對這汪洋大海就牛不起來了,畢竟騎著馬也不能在海里跑吧!
隨後的日子裡,康熙派遣孔元章先後兩次去臺灣找鄭經談判,鄭經的態度還是和原來一樣,只要你答應我之前提出來的條件,我馬上就投降。
孔元章是幹招撫的,這樣的條件絕對不敢自己答應。
所以,這件事情就這麼黃了。
三藩之亂的時候,鄭經跟著耿精忠出來鬧騰,讓康熙意識到臺灣絕對不能再招撫了,如果沒有實力的碾壓,鄭經壓根不可能投降。
意識到這一點的康熙,開始秘密訓練起來了海軍。
三藩之亂快結束的時候,時任福建總督的姚啟聖站了出來,對康熙表示要馬上收復臺灣。
這個人也不是說那種,官越當越小的人,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比較不正常人。
姚啟聖這個人的性格呢,很像司馬遷史記裡面記載的遊俠一樣,喜歡見義勇為和周遊四方,原本這種生活還不錯,到了通州之後,遊俠姚啟聖和當地人發生了矛盾,被打了一頓。
一般人捱了打,最多就是去告官或者找人再打回去,可姚啟聖這個人就選擇了去投軍,總之就是去當兵去了。
後來也不知道走了誰的門路,又回到通州的姚啟聖當了通州知州,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姚啟聖就找到了當時欺負他的本地人,把這人給杖殺了。
所謂杖殺,也就是把人活活打死。
由此可見,這個人屬於有仇必報型別的人。
當官先殺人,何況你殺的這個人還沒有犯罪,這件事情就有意思了,而姚啟聖自然也知道自己這件事情做的不地道,還沒有等朝廷過來抓自己,就自己把官一扔,跑了。
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其實我也有點懵,後來想想,也覺得挺有意思的。
按理說,姚啟聖的仕途基本就到頭了,可偏偏這人乾的就不是一般人乾的事情,回到自己老家的姚啟聖參加了科舉考試,當年成績是全省第一。
領導一看,這是一個人才啊,絕對不能浪費,你也別參加進士考試了,現在我們比較缺人手,你以前也當過官,現在廣東香山缺一個知縣,你就直接去吧。
姚啟聖二話不說,打起揹包就來到了香山縣城。
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