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同事告訴我。”
“前段時間,他家小孩的學校開始了人權主題月的活動。”
“讓孩子們去觀察並記錄下來,身邊有沒有侵犯人權的行為。”
“並鼓勵孩子們,向侵犯人權的行為,發起抗議和挑戰。”
“對此,校方的解釋是,為了更好的教導孩子們,成為一個為民主理念而奮鬥的公民。”
“學校將用一個月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打造此係列的活動。”
“校方鼓勵並邀請,所有的學生家長,能夠積極參與。為塑造更好的哥譚,而一起努力。”
“當時,同事並沒有意識到什麼問題。”
“直到今天,社會面出現了大量的關於藥物成癮者的新聞,又清一色的是就人權問題在表達看法。”
“職業的敏銳性讓他察覺到了些許問題。”
“這才把訊息發到了我這裡。”
泰勒一邊敘述著前因後果,一邊悄悄的觀察著周晨的臉色。
一如她所預料的,聽完泰勒的彙報後,周晨並沒有任何反應。彷彿就像是聽到了一個花邊新聞一般,顯得毫不在意。
可是,透過長期的共事,泰勒也逐漸發現了周晨的一些小特點。
當他面色如常,面對一個明顯有問題的話題,卻又絲毫不問後續的時候。
這往往並不代表他不感興趣。
相反,他十分重視這個話題,以至於,他不會在掌握更多資訊之前,暴露自己的任何觀點。
注意到這一點,泰勒明白,自己需要就這個問題,做更多的準備了。
小秘書站在周晨的身邊,同樣明白這個話題的份量。
倒不是多熟悉周晨的習慣,而是,周晨握著她的手,似乎稍稍加重了幾分。
幾人談話間,已經繞著學院走了大半圈,來到了學校的後側。
他們的前方,是一道薄薄的鐵門。
鐵門後面,便是華夏學院。
小秘書看著周晨,似乎在等待他做著決定。
此時,周晨也鬆開了小秘書的手,面色如常的看著二人,一臉好奇的問道:
“走呀?是不是到了。”
小秘書點點頭,又帶著滿臉擔憂看向泰勒,見泰勒也悄悄點點頭。
於是,轉過身,掏出口袋裡的鑰匙,開啟了通向學院的小門。
:()我在哥譚當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