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70年沒有耕種了,而且那座城也已經沒有城牆保護。另外那裡的居民,也就是撒瑪利亞人並不歡迎他們,這些撒瑪利亞人有半個猶太血統,當初留在應許之地的少數猶太人和異族通婚,成了混血的種族,他們在猶太人眼中就像南非人眼中的黑白混血兒一樣,兩面不是人,備受猶太人輕視。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仇恨就此展開,耶穌講到好撒瑪利亞人幫助猶太人的故事,一定讓猶太人恨得牙癢癢的。當時撒瑪利亞人住在那裡,不歡迎猶太人回來,所以猶太人迴歸的時候前途茫茫。但是他們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築一座祭壇,第二件事是在祭壇周圍蓋一座聖殿,如此就可以恢復上帝百姓的身份,所以才有那麼多的祭司回來,每15人之中有兩個是祭司。 特別的是,他們歸回的路線正是亞伯拉罕當年進應許之地的路線,亞伯拉罕原本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就在巴比倫那條河附近,所以他們在重演亞伯拉罕的故事,離開家園、親友還有生意,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國家。他們歸回的路線正是亞伯拉罕當年進應許之地的路線,亞伯拉罕進應許之地搭棚後,第一件事就是築一座祭壇,亞伯拉罕每到一個地方搭棚,就會找石頭築祭壇,向上帝獻祭,感謝祂平安的帶領。 這是他們歸回後做的第一件事,回到耶路撒冷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石頭築祭壇,感謝上帝帶領他們回來。接下來是建造聖殿,建造聖殿,但是因為他們的人力物力都很缺乏,就決定蓋一座小型的聖殿。很小的一座,但至少是一座聖殿,他們在祭壇的周圍打下這座方形聖殿的根基。這一切都需要做很大的犧牲,他們必須離開親戚朋友,離開磚造的房子,來住臨時搭蓋的帳篷;離開富足的生活,來過貧困的生活;放下生意來從事耕種,重新學習耕種。這樣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他們懷著夢想,從《歷代志》可以看出他們的夢想是要重建王國,有自己的王,在祖先所領受的這塊應許之地上面,再一次做上帝的子民。 可惜過去的好日子沒有回來,夢想逐漸褪色、理想被現實取代,艱鉅的工作使得他們開始灰心,當地的撒瑪利亞人也強烈反對他們回來。雖然古列王資助他們回去重建,但是大利烏王繼位的時候,這項資助就停止了,因為大利烏王他要打仗,打仗是很花錢的,所以他頭一個就刪除了資助他們重建聖殿的預算。猶太人就沒錢了,才重建兩年就停工了,之後整整14年沒有再在聖殿上添一磚一瓦,只打了地基、築了矮牆,就這樣而已。才兩年他們就放棄重建,他們沒有錢,三餐不濟,只能在貧瘠的土地上勉強種點東西餬口。日子實在是太苦了,養活自己都不夠,哪裡還有力氣重建聖殿,根本負擔不起,他們只想著怎麼餬口。後來經濟變得更加蕭條,糧食短缺又昂貴,通貨膨脹嚴重,收成不好、糧食就少,旱災和疾病都影響了作物的收成。他們完全沒有積蓄,在巴比倫存的錢全部買了食物和衣服,事事不如意,全都事與願違,他們帶著重建國家的盼望回來,現在卻連餬口都有問題。 當然他們討論了這個問題,為什麼會變得這麼慘呢?於是他們自己下了結論,那就是回來是對的、可惜回來的時機不對,他們後悔沒有在巴比倫多待一段時間、多存一點錢,等到存夠錢再回來,如果先存夠了錢再回來,就可以輕易地完成重建工程。他們認為歸回沒有錯,可是我們選錯時機回來,我們現在撐得這麼辛苦,當初應該在巴比倫存夠本再回來,就會有足夠的財力跟人力,亞伯拉罕光有帳篷和祭壇就足夠,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得重建。所以他們歸回18年以後,重建工作還沒有成果。 各位可以感受到他們心中有多麼沮喪嗎?哈該就是在這個時候向他們傳道,他跟那些人一同歸回,很可能是個祭司,但我們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所以哈該不是個重要人物,重要人物都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這卷書不是用詩寫成的,而是用散文體,這有重要的含意,因為書中沒有上帝的感受,好像上帝已經受夠了,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