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我們應盡全力勤勉自律,做精明能幹之人,這一點很重要。《歌羅西書》3:23教導我們:“無論你們作什麼,都要從心裡去作,像是為主作的。”如果我們認真對待這句經文,就會以踏實肯幹、誠實守信的工作態度贏得同事的尊重。這意味著言必信,行必果,透明公正。
很多人認為誠實正直、樂於奉獻是做人的基本原則,無關乎基督信仰。從某種角度來講的確如此。cs路易斯在其著作《人之廢》(the abolition of an)附錄中,列出了不同文化與宗教信仰對人性美德相似的見解。只是,基督徒所擁有的福音這一道德羅盤和能力,或明或暗地將我們從人群中分別出來。這是因為以聖經為本的基督信仰為我們揭示出不同於其他世界觀的重要資訊,如果行出來,就可以將信徒在職場中分別為聖。
中世紀時最偉大的基督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hoas aas)認為,柏拉圖的四項基本美德——正義、勇敢、節制、慎思,也包含在聖經中。阿奎那在四項美德基礎上增加了基督教啟示所獨有的三項神學美德:信、望、愛,並揭示了上帝的性情和上帝的恩典。古典文化宣揚的憐憫是有限度的,而基督教教義將愛的定義提升到新的高度,包括愛仇敵和原諒逼迫你的人。這是生活在榮辱觀文化中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他們將嫉惡如仇視為一種美德。
法國哲學家呂克?費裡在他的《哲學史》一書中提出,基督教之所以“戰勝希臘思想並主宰了歐洲”,主要因其在“道德方面”的教導,具體而言,希臘思想一直將終極實體理解為非位格的存在,而“基督教將宇宙和諧而神聖的構造理解為具有獨一位格的基督”。基督教岀現以前,東西方文明都將救理解為進入一種非位格的匿名狀態,尚未出現“我們的本源是上帝之愛,並終將回歸併體驗它”的觀點。基督教則將終極實體理解為出於愛創造一切的位格性的上帝。這帶來了“從匿名盲目的救贖論到基督應許拯救我們每個人”的轉變。
基督徒明白我們被造是源於永恆的愛,也是為了永恆的愛。這是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即便上帝的基督教教義——上帝的三個位格在永恆中相知相愛——也證明了愛的關係是全部現實的基石。上帝作工的終極目標是創造出可以與他共享美好關係的人類世界。上帝造人並不是為了獲得愛與榮耀,而是為了分享已經存在於三位一體中的愛、喜樂、尊貴和榮耀。
,!
因此,愛在基督教真理中居首位。正如耶穌所說,做完全人就是要愛上帝、愛鄰舍。其他任何事物——我們的成就、事業、身份、情感——都是次要的。當然,這種對現實本質的理解會對我們的工作產生深遠影響。比如說,人際關係乃用來追逐權力、財富和舒適的手段,還是創造財富乃為了實現愛人如己這個終極目標的手段?前者違背了三位一體上帝創造宇宙的宗旨,因此無法榮耀上帝或實現人類繁榮。後者才是基督徒工作的典範。
眾所周知,人們回望一生時會後悔在辦公室花了太多時間。這是人之常情。但換個角度想:當你走到生命盡頭,是否希望自己傾注了更多時間、熱情和能力在工作及其成果中,以幫助人們給予並收穫更多的愛?你從自己當前職業生涯的軌跡中可以看到肯定的答案嗎?
? 不同的人權觀
基督信仰的愛至上原則為尊重人權提供了具體依據。如果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而造,那麼無論其種族、階級、性別、生活方式或道德如何,都擁有不可侵犯的權利。費裡指出,希臘和羅馬人認為人之價值在於所擁有的恩賜和能力,而非人之為人。因此,亞里士多德相信有人生而為奴,因為他們不具備先進的理性思維。他認為,“奴隸與自由人的劃分符合自然,奴隸的體格總是強壯有力,適於勞役;自由人的體格較為俊美,雖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