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辦法。
陳志龍之後又翻看了很多關於煉器的資料,但還是覺得童頑的《自學煉器三月通》最適合他。
因為他的想法就是,要將拍賣會上拍到的小山煉製成飛劍。
但這小山的材料只有一份。
如果按照常規的煉器方法學習,不說能不能學成,就是能學成,陳志龍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煉製出來真器。
小山連儲物戒指都收不進去,肯定是一種高階材料。
如果只是將小山煉製成為一把靈器飛劍,那他陳志龍將來一定會後悔死的。
既然決定了按照童頑的思路走,那他就先從凡器開始學習吧。
由於小山的材料太過堅硬,不適合現在的陳志龍用來練習,陳志龍啟程返回花城。
花城,陳志龍的小別墅裡,現在堆滿了各種鋼鐵材料。
由於是練手的材料,陳志龍沒有買什麼貴重的。就一些普通常見的就可以了,唯一的要求就是數量要多。
說到鍛造凡器,陳志龍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華夏古代的鍛造技術。
從已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知道,華夏古代的鍛造技術曾經十分強大。但是,因為各種的原因,失傳非常嚴重。
好在,祖師爺也算是一個古代人,而祖師爺也喜歡收集各種書籍。所以,陳志龍可以學習到很多的古代鍛造技術。
陳志龍學習的是“百鍊鋼”鍛造的方法。
陳志龍拿出熔虛鼎,開始加熱材料,待材料加熱好了之後,開始捶打。
然後再將變得扁平的材料摺疊起來,再次捶打。如是這般反覆的錘鍊材料,陳志龍不知道他自己疊了多少次。
這樣做是要將材料中的雜質減少、稀化,使得材料組織變得均勻細緻,增加材料的強度和韌性。
材料鍛造好了之後,陳志龍又採用夾鋼技術,鑲嵌不同材質的材料作為刃口。
然後再經過拉伸成型,打造出了一個劍胚。
接著來到了最為關鍵的淬火階段。
然後,陳志龍第一次打造的劍就裂開了。
陳志龍沒有放棄,這次廢了,就接著來下次。
一個星期以後,陳志龍終於打造出來了一把充滿流水花紋的短劍,陳志龍將它命名為“一血”。
有了“一血”的成功經驗,陳志龍又忙活了一個星期,陸陸續續打造出來六把短劍。
至於失敗品,那就不計其數了。
有些材料在鍛造時形成了氣泡,陳志龍特別將這些材料繼續加工,不淬火,直接成型。
這樣他又多了幾十把這樣的氣泡劍。
氣泡劍雖然鋒利程度和硬度韌性等,各個方面都不如經過淬火精磨的那七把短劍。
但是陳志龍想到了一個辦法物盡其用,那就上上毒了。
只要往氣泡裡面灌毒藥,這些氣泡劍的威力不可小覷。
一個月後,陳志龍覺得自己打造凡器的手段已經可以了。
他萬分期待的開始著手準備打造小山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