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使至給。”他還說:“王者愛人,不在賜與,當使之耕耘紡織,常歲平斂之,荒年蠲救之。”
這兩句話說到點子上,打動了武宗。光靠施捨,無法解救百姓疾苦。建立官倉,調節物價,朝廷可以獲利,饑年也可救濟百姓。
軒轅勃聽取牛仙客的建議,在各地建立糧食儲備制度,對糧食價格進行積極干預。豐年時收購糧食,存入平倉,以免穀賤傷農,若遇荒年或青黃不接,糧價上漲,開倉出售,平抑糧價,濟災救民。如此則百姓受益朝廷獲利。
為了及時掌握各地災情和糧價,牛仙客在諸道設定巡院,選擇勤廉幹練的長老作巡院官,管理諸巡院。諸巡院僱傭唐門“善走武士”,收集本道各州縣雨雪多少莊稼好壞,以及糧食物價的情況,每旬每月都申報轉運使司。牛仙客建立了龐大的驛站商情網,使四方貨品價格透明,雖距離甚遠,不數日即至。
牛仙客透過驛站情報網路,及時準確地掌握全國經濟和市場動態,並據此調劑有無,平抑物價,扶持生產,積極救災。他用“豐則貴取,飢則賤與”的策略,防止穀賤傷農,水旱民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同時又多購穀物菽粟,運往歉收地區,賤價出售,換取農民的土產雜物,轉賣豐處。這樣既救了災,又不損國用,還刺激生產。
軒轅勃看到牛仙客大刀闊斧整頓經濟,改革策略頗富成效,朝廷越來越富足,不由得讚歎:“牛頭族也果然牛才濟濟。朕提拔牛仙客,算是用對了牛。”武宗多次誇讚牛仙客,文官卻害怕牛族勢力過大,危及唐國安危。
也有朝廷大臣反對元載,中傷牛仙客,“人都知天下驛站歸唐門所有,朝廷鹽稅盡歸唐門。唐國將士也有過半來自唐門的折衝府。如此下去,大唐國將不國呀。”
太宗在位時,朝廷對鹽業准許自由販賣,不收鹽稅。瞾君主政時,好大喜功,奢侈無度,修建華清池和豪華陵墓,為了斂財便對食鹽實行朝廷專賣,官府大幅提高鹽價。同時朝廷下派的鹽務機構龐大開支驚人。官吏甚至抓逼民夫無償運鹽,壓榨百姓,中飽私囊。百姓和鹽商怨聲載道,恨透食鹽專賣。唐門在食鹽行業的高額利潤,被武家集團侵佔瓜分。
他首先大力削減了鹽監,鹽場等鹽務機構,又調整食鹽專賣制度,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統一徵收鹽稅,改變瞾君時規定的官運官賣的鹽法。
唐國管專門生產鹽的民戶為亭戶。規定鹽官統一收購亭戶所產的鹽,然後加價賣給鹽商,由他們販運到各地銷售。朝廷只透過掌握統購,批發兩個環節來控制鹽政。
為防鹽商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於是大批鹽吏被精簡,鹽價下跌,萬民稱頌,稅收也繳增。
政府收取的鹽利,原來每年只有六十萬緡,到天寶末期增至六百多萬緡,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被用以支付漕運費用和政府各項開支。
李林甫執掌吏部時,候選官員嚴迥的判語中有“杕杜”二字。杕杜是《詩經》中的篇名,原意是孤生的赤棠樹,比喻人孤立無援。李林甫不認識“杕”字,便問吏部侍郎韋陟:“這裡寫的‘杖杜’是甚麼意思?”韋陟低著頭不敢說話。 後人便戲稱李林甫為“杖杜宰相”,以譏諷他才疏學淺。
太常少卿姜度是李林甫的表兄弟。他生兒子時,李林甫手書賀函表示慶賀,上寫:“聞有弄獐之慶。”自古以來將生男稱為“弄璋”,意思是男孩長大以後執璋(玉器)為王侯。李林甫卻把“弄璋”錯寫為“弄獐”。滿堂賓客無不掩口失笑。後人因此也稱李林甫為“弄獐宰相”。
李林甫知道自己結怨甚多,擔心會遭刺客行刺,便一改先前宰相隨從不過數人的舊制,每次出門都要由步騎百餘人隨身護衛,並讓金吾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