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3部分

全部的海軍技術,還有德國的共同研發下,這樣的高速鐵甲艦,他的火力,一定會非常的可怕!”

英德兩種的海軍軍艦風格是不同的,英國喜歡的是航速和射速,對於船身的要求不甚太高,所以之前中國買的七千噸鐵甲艦的速度比定遠號還慢,無他,這是英國的風格所確定的,他們的海軍剛開始也是為了保護航道和追擊海盜,並不是用來和諸國爭霸的,而德國的海軍發展的晚,發展的時候就明確是和諸國爭霸的,那麼德國的鐵甲艦的優勢,就在於火力和噸位。

有了德國人的幫助,想必清國的鐵甲艦,火力一定不會太差,明治天皇的臉色是死灰色的,“中國真的研發出來了這樣強大的軍艦?我以為他們的自主研發只是一個笑話,”他用力的抓住椅子的把手,臉色猙獰,“太閣!”

他對著伊藤博文喝道,“難道我們大日本帝國的海軍一定要臣服在清國的艦隊腳下嗎?我們日本帝國,難道真的無法崛起嗎?!”

日本現在的情景,也只有朝著中國發難了,俄羅斯沒有得到庫頁島和海參崴,和日本相隔甚遠,日本就算想要朝著俄羅斯發難也沒有任何機會,但是日本籌謀多年,明治維新多年,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清國為什麼會這樣的強大!”

“請陛下不要擔心,”永遠胸有成竹不急不慢的伊藤博文,這個時候雖然臉色難看了一些,但是還是一副從容的神態,“臣非常清楚,清國的武力十分的強大,而且臣有罪,臣認為,按照清國的重工業相關技術,應該不可能造成如此強大的軍艦。”

“清國實在是太強大了,我們雖然在拼命努力朝著前面奔跑,但是日本的體量太小,就算跑的再快,但是清國只要稍微跨步,就可以把我們拋在後頭。”

“但是我並不認為我們沒有機會,”伊藤博文繼續說道,殿內的所有人,包括天皇都在仔細聆聽著他的說話,“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的體制,陛下!我們的體制比清國優秀一萬倍,只要清國還保持著落後的封建**,我們就永遠領先他們!”

1854年,目睹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日本舉國震驚,中國天朝的形象開始崩潰。幕府末期的改革派佐久間象山振臂一呼,提出了“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的口號,成為明治改革以至長遠立國的基本方針。具體到文化教育上,就是從培養“和洋漢才”急轉到“和魂洋才”。

按照佐久間象山的理解,洋學仍被限定在科技範圍,採用西洋技術的目的在於維護加強日本的政教。這種見解與中國洋務派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沒有根本的差異。但是,致力於國家富強求變的幕末志士們更樂於吸收外來先進事物,注重有效性和實用性。明治初年的啟蒙思想家福澤渝吉這樣評價改革派武士:“這些人歷來對中國的文學道義鑽研不深,從儒學的深奧這個角度來看,這些人不能不說都是些不學無術之輩。而正是這些不學無術之輩完成了維新大業……他們以一片武士道精神而重報國之大義,凡事一聽說是國家的利益,他們就會自動去做。”

二十七、壓力動力(二)

尤其在幕末思想文化的衝突轉變異常激烈的情況下,“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的口號被仁人志士們接受後,不斷得到突破修改,表現出高度的靈活性。實際上已把學習西方從科技擴大到適宜操作的制度、法律方面。“東洋道德”的含義被縮小了,“西洋藝術”的範圍被擴大了。

“日本人是把外來的東西當飯吃,積極消化,強壯了自身;而清國卻把外來的東西當衣穿,雖然抵禦了一時寒冷,卻無從改變根本體質。他們現在的強大,只是建立在可觀的武力上,但是政治上的內容不進行維新改革,支那永遠是一個拿著大棒到處耀武揚威的殘疾人。”

伊藤博文充滿激情和誘惑力的言語一下子把大傢伙的鬥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