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職等參見李將軍!”
“下官等拜見李衛尉。”
1630年3月,在經過反覆磋商、協調、籌備後,大明朝廷機構調整總算是弄出了一個大概樣子來。而新建的兵役總局第一任局長李世忠,也終於走馬上任了。
這位李成梁的長孫,三十二歲的時候出任朱由棟的侍衛長,如今二十六年過去了,他也成了將近六十歲的老人。
看著這位頭髮花白,但精神依然矍鑠,肩膀上兩顆將星閃耀的老人。下面的官員們,武人出身的還好,這文官出身的,心裡都有些本能的不爽。
哼,這李世忠身為將門之子,近二十六年來,要麼擔任今上的侍衛,要麼就是在軍校做校長。可以說,從未上過真正的戰場做過指揮官。據說皇上曾經說過,世忠做事勤勉、精細,但不適合親臨戰陣。哎,看起來,就是個廢物啊。
而現在,就是這樣的廢物,尤其是一個出身武人的廢物,居然爬到我們頭上來了!
可是呢,現在這狀況還不得不忍啊:機構大調整後,若是不能在這個官員職數急劇擴張的時候保證一官半職,那估計以後這輩子就沒有什麼機會了。
所以,文官們雖然心裡不滿,但拍上司馬屁的慣性發作,還是事先聚集在一起商量怎麼稱呼這位局長。
明代流行復古,官場上喜歡用周、漢的官職來稱呼本朝的官員。在明代的文官們看來,直接叫人家尚書、局長,是非常粗魯沒有文化的表現。
可是現在問題來了,以前大明只有六部,剛好對應周朝的六官。但是現在大明十幾個部了,怎麼個稱呼法呢?最後大家反覆商量後,走通了房壯麗的門路,調到兵役總局的袁崇煥提議:兵部沒有了,國防部還在,我們不能把‘司馬’的尊號上在李局長頭上。乾脆就叫衛尉吧?九卿之一,又貼合了李局長以前最值得炫耀的履歷:貼身保護今上十多年啊。
所以,這才有了大家第一天上班,文官們這邊就整齊劃一的稱呼李世忠為衛尉的場面。
“呵呵呵,大家都坐。”
坐上主位後,李世忠清了清嗓子:“各位,咱們這個局呢,是新成立的部門。不過這職責嘛,其實都不新鮮。徵兵、安置退役軍人、維護軍人的合法權益,主要就是這三點。
不過,這事情雖然說起來簡單,但真要做好了,意義絕對重大。諸位,特別是局裡飽讀詩書的進士同僚們,你們理應知道,我華夏數千年來,這三項工作做的好的朝代,都是我華夏最為強大的時代!
所以,我們的工作,意義非常重大!”
“將軍見教得是!”
看著下面的屬官裡,出身行伍,掛著軍銜的整齊劃一的捧哏,而文官這邊則低頭不語。李世忠也感到頭疼:徵兵還好說,後面這兩項,少不得和朝廷其他部門打交道,本局沒有文官是做不下來這些事情的。可是這文武混雜在一起,真的難搞啊!
“各位,本局接下來的工作,主要就是在全國各省區、省區下的各府建立當地的兵役局。然後按照黃冊,在各地建立適合服役的人員名單,之後根據國防部的要求,每年徵收新兵入伍、接納退伍老兵進行安置。
我大明陸軍現在有二十個師,合計將士三十萬,海軍三支艦隊,官兵共計八萬人,另有海軍陸戰隊一個師,一萬五千人。按照前些日子本將與國防部的楊大司馬協商,近兩年內,國防部準備安排年齡超過四十歲,且沒能進入技術崗,仍然為戰兵崗計程車兵統一退役。粗略估算了一下,這就有將近四萬現役士兵要退役。而我們除了要安置這四萬退役將士外,還得給軍方補充四萬新兵,這個工作量真不是一般的大。”
李世忠這話一出口,這一次,下面的屬官們,無論文武,全都皺緊了眉頭。
“衛尉,這麼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