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集中,然後分批次的透過蘇伊士運河,最後抵達印度。菲利普的要求是,最遲1647年6月1日以前,這一百多萬部隊要在印度全部展開。”
“六月一日?這麼早?中國皇帝跟我透露的訊息是九月才會發兵。畢竟,六月的印度實在是太熱了。”
“沒得辦法啊,老師。歐洲到底還是人口偏少。所以,雖然大家都知道印度人打仗不怎麼樣,但好歹那也是人嘛。因此菲利普也讓現任印度總督瓦倫斯坦閣下編練了二十個印度師。據我私下和日耳曼人裡瓦倫斯坦的老部下們溝通了解到的訊息,瓦倫斯坦對這些印度人的評價是,在學習接受能力上比黑人要好很多,但是在作戰的勇敢程度上,要差很多。”
“哼,這樣計程車兵也就只能打打順風仗。真要是讓他們去打艱苦的逆風仗,多半還是一觸即潰。當年大明在印度可是被這些傢伙坑得極慘,這菲利普居然還是不接受教訓,他遲早要為啟用這些印度人付出代價。”嘲諷著說完這話後,黎塞留又道:“菲利普這傢伙居然連印度人都啟用了,沒道理不拉著奧斯曼吧?”
“是的,老師。”路易十三幸災樂禍的笑了起來:“按照這次羅馬峰會上通報的情況來看。奧斯曼人為了保住他們的巴基斯坦,也已經開始了全國總動員。據說,奧斯曼人會為這次決戰,在陸軍上投入三十五個師,五十二萬五千人。”
“以奧斯曼的人口,再考慮到他們還要留下足夠兵力鎮壓、監視波斯人。這個投入,也算得上是舉國之力了。”
“非止如此,老師。據菲利普說,奧斯曼人的海軍也要參戰。他們會出兩艘戰列艦,五艘重巡。”
“嘶~奧斯曼人什麼時候有戰列艦了?”
“這方面他們的情報遮蔽工作確實做得好,便是菲利普,估計也是最近才知道。想來,奧斯曼人沒有在黑海造船廠打造他們的艦隊,而是在波斯灣吧。”
“有這個可能。嗯,這麼算起來,歐盟與奧斯曼聯軍,再加上印度人,一共是有一百九十五萬人。海軍方面則是九艘戰列艦,三十五艘重巡。路易,你作為大公,不可能就是這麼直接去印度吧?你能指揮多少軍隊?”
“只有三個師在我麾下,這三個師編為第十五軍,我是中將軍長。還除了兩個大公國自己的師以外,還有一個以布列塔尼人為主組建的師歸我管轄。”
“三個師編為一個軍?那不就是65個軍了?”
“這個倒也不一定。總的來說,這次赴印作戰,這一百三十個師,一百九十五萬人被分為了五個叢集。第一叢集是奧斯曼人的十五個師,他們先駐守在巴基斯坦。然後等中國人的主力進入印度後北上,攻擊中國本土的西北省份。
第二叢集是奧斯曼人的二十個師。其作戰任務是進入恆河三角洲,防禦可能從緬甸若開山脈開過來的敵人。司令官是多年前在亞歷山大一戰成名的俄羅斯人鮑里斯。這傢伙擅防不擅功。所以菲利普和奧斯曼那位大維齊商量之後,分派給他的任務就是防守。
第三叢集有五十個師,全部為歐洲部隊。司令官是杜倫尼,主要分佈在恆河流域。一般來講,中國人大規模登陸,只可能透過孟加拉灣在印度半島的東側登陸。而登陸後,為了維持大規模兵團的後勤,必須要藉助恆河。所以,杜倫尼叢集的主要任務就是沿恆河流域節次抵抗,緩慢後退,拉長中國人的補給線後再伺機反擊。
第四叢集有二十五個師,也全都是歐洲部隊。司令官為亨利(大孔代),主要分佈在德干高原的東高止山脈。菲利普認為由於後勤壓力,中國人即便是在印度半島東南側登陸,也不會有太多的部隊。所以,亨利這邊有二十五個師足夠了。啊,老師,我率領的第十五軍,就是被分配在這個叢集。
第五叢集是二十個印度師,司令官是瓦倫斯坦。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