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薨逝於遍地黃泥的周王府內。
自開封生,又至開封死,也算是善終。
禮部尚書倪元璐和諸臣商議之後,為周王定下了四個諡號供崇禎皇帝挑選,分別為文、武、明、睿。
不得不說,都是極好的諡號,也代表這位藩王在眾大臣心中的位置。
明末,各個藩王不給朝廷添亂已屬萬幸,只有周王散盡家財,助餉守城。雖然最後開封還是在水淹之下失陷,但至少沒讓李自成得去。
相比之下,其他藩王簡直就是豬隊友。
能給予周王如此好的諡號也就不奇怪了。
和朱由檢商議之後,朱由哲定了一個“明”的諡號。
周明王,以國號稱之,同時也是對他看清形勢,襄助朝廷的讚賞。
因世子朱紹炯不知所蹤,暫不設繼任者,賜銀五千兩,著地方官吏好生安置其後嗣。
這也朱使由哲下定決心,該重新進駐開封了。
本想讓陳子龍在淮西募兵,作為將來北方失利之後的第二保障。
但就眼前看,陳子龍的門戶之見太重了。他和東林黨人關係密切,而與閹黨則水火不容。
就因為屁大的一件小事,而主動彈劾鳳陽總督馬士英。要知道現在馬士英正忙著向西進軍,而這是朱由哲牽制闖軍的重要的一環。
朱由哲頓時感覺很心累,這個江南才子根本沒有理會自己對他的看重和賦予他那樣重任的後續意義。
知兵事,忠心,有大略,這些都是陳子龍的優勢。但他偏偏在意東林黨、復社這些組織。
要知道,遠離了這些,以他陳子龍的本事,他絕對能走的更遠。
既然放不下,那就暫時不用吧!
朱由哲提筆寫下一道詔書,讓陳子龍停止募兵,率現有士卒前往開封擔任開封知府。
府內官員可全部由其保舉,上書朝廷審批。
開封府軍政之權由其一人掌控,安置流民,清分土地,重修城池,但朝廷不發一銀。
朱由哲也想借此看看,這陳子龍是否真如史書中記載的,是個文武全才?
寫下旨意,讓倪元璐奉命前往開封宣旨,給周王定諡,同時也前往濟寧接受魯藩的田地。
將那些田地按市價賣出去,所得銀子一半供給給朱大典充作軍餉,另一半交給魯王朱以海,供他開海貿所用。
同時,讓工部遣一百工匠前往魯地,在青州設兵械局二部,招募、培訓工匠,主持打造各種兵器。
青州有礦,人也不少,只要放開製作兵械的限制,不愁滿足不了朱大典八萬士卒的需求。
:()進擊的崇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