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豆芽就交給新來的長工們,繼續負責後面的照看澆水。
一百多人,每天不是在挑選豆子,就是清洗豆子。男的力氣大就去山腳下,挑山泉水回來使用。每天一盆盆一桶桶的,擺滿十幾間空屋子裡。
大家也很快就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節奏。每天三餐白米白麵吃的飽飽,住在寬敞的磚瓦新房裡,別提有多舒服了。
每個月還能拿到工錢,這樣的好日子,過去都不敢想象。人人都是一臉笑意的幹活。哪怕從早幹活到天黑,也不覺得累得慌。
年少就是有年少的好處,大家充滿熱情與活力,也沒有太深的固有思維。顧汐指導什麼新思路,這些人都能很快接受。
顧汐最近不是去地裡看看,就是去檢查豆芽房,記錄豆芽的生長進度,前期的資料統計在紙上,這樣哪怕她有時不來,透過報上來的資料,也能知道作坊的運轉情況。
自從30畝油菜苗育完後,顧汐就第一時間,把家裡的農具和犁全部拉上,一牛二馬三驢也牽上,還有村裡招的二十名長工,帶到青峰鎮南邊二十里處。
早批的長工們,已經很熟練的掌握,如何快速的平整開荒土地,也知道顧汐對開荒土地的要求,所以讓他們輪流用牲畜犁地,協助500名老漢把荒地開墾出來。
“大伯哥,麻子叔,你們最近辛苦受累些,這裡連成一整片的荒地,都是屬於我家的。麻煩還像山泉村外那樣,把土地翻耕完後,撿去裡面頑固的樹根草根,然後再碎土、開溝、起壟子。
還要在地勢高的這邊,從頭挖出一條溝渠,直接通到地尾處,這樣方便下雨時存住水,日後好給地裡的農作物澆水。
至於挖出來的泥土,順手再平整一條寬道,後期方便馬車過來通行運輸。”
麻子吐口吐沫,在手上搓了搓,一副要大幹一場的口氣說:“行,就還像山泉村外的,那塊土地一樣做唄!”
“對,寬度也像那樣就很好。”
顧汐第一天來時,看到五百名老漢們,帶來自家最好的農具,鎬頭、鐵鍬、鋤頭、耙子,不管農具有多笨重,豁口有多大多鈍,人工開墾的速度有多慢,大家都在努力揮汗翻耕。
她也很清楚,長期沒有種植過的荒地有多硬,就光是清理上面的雜草荊棘,就需要花上不少時間,更何況還生長很多,亂七八糟的荊棘樹苗。
所以這次特意從家裡拿來,幾把鋒利的砍刀和鐮刀,可供大家開荒割草砍樹用。
只是真的很可惜,家裡養的100頭小牛,現在還犁不了地,要不然百頭牛齊上陣,那開荒的速度,必是颼颼的快呀!
哎
只能再養幾個月,等到開春後再看看吧!到時候牛犢應長大不少,訓練訓練就能下地幹活了。現在只能依靠僅有的一頭老牛,還有馬和驢出大力氣了。
第一批倒賣的商販回來,嚐到了玉米紅利的甜頭。從地裡收購5文錢2根,轉到府城一根5文錢。一車玉米輕輕鬆鬆,毫不費勁就能賣完。
一半的利潤收益,比在青峰鎮收入高多了。因此最近青峰鎮上做買賣的,手裡有點本錢的小商小販們,組團來山泉村收購新鮮玉米。
不僅在自家店鋪賣,大多數有運輸工具的,就把玉米倒騰到鎮外去賣。雖然辛苦些麻煩些,但這樣能掙的多呀!
家裡剩下的五名長工,每天就在地裡掰玉米棒子,掰完一壟後,還把玉米杆子砍斷,抱回養殖場餵牛羊。正好全部都迴圈利用起來。
顧汐不想什麼錢都自己來掙,這樣批次出去。雖然她的利潤掙的少點,但是有更多的商販參與買賣。
經濟發展離不開商人,銀子只有流動起來,才會造就一批批人先富裕,隨之經濟自然而然能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