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進入十一月下旬,天氣越來越冷。
顧璟熠回到京城,皇帝邀他對弈。
議事殿前院子的涼亭裡,四面圍上了幕簾,裡面放上了三盆炭爐,溫暖如春。
皇帝落下一子,看了眼兒子道:“看來你這次路州之行收穫不小,證據收集的怎麼樣了?”
顧璟熠微頷首:“事情已經確認得八九不離十了,證據還需要再蒐集完整一些。”
一個月前,新任吏部尚書柳知泉,稟告了顧璟熠一件事情。
他在來赴任的路途中,經過路州時遇到了一位名叫周生的故人。
同是出身貧寒的學子,當年來京參加科考時,這位周生曾與他一起租住在一個破舊院子裡。
據他所言,那周生的學問遠在他之上,但那一年卻不知為何榜上無名。
周生現在已放棄科考,以舉人之身被路州知府招為幕僚。
二人談聊間,他特意詢問了周生當年的答卷內容。
周生一言不發,拿起筆墨,將當年一篇關於修建水利的策論默了下來,洋洋灑灑,行雲流水。
柳知泉讀後十分吃驚,如此文采出眾又高深遠見的文章,怎會名落孫山?
於是到了京城後,藉由吏部尚書職位之便,去翰林院調出當年周生的卷子,卻是一篇文墨不通,上不的檯面的文章。
柳知泉心生疑慮,將那一年所有人的卷子拿出來看了一遍,當看到一位現在供職任路州同知,名叫洪予禮的卷子時吃了一驚,因為上面的內容與周生所默文章一字不差。
他將此事稟報了顧璟熠,顧璟熠聽聞後直覺此事非同小可,讓他莫要聲張,同時派人暗中調查。
後來的確查出些線索,為驗證心中猜測,不引起旁人注意,顧璟熠特意易容,換了身份,假扮成科考學子。
去求教那位洪予禮關於修築水利的問題,結果他的回答平平無奇,毫無可取之處。
他又去求教那位周生,周生卻旁徵博引,說的頭頭是道,且談吐間思路清晰,文采斐然。
他又派人去查了幾位類似情況的學子,得到了他們那年考試的全部試題,經過比對,與現在幾位或任地方官,或在翰林當值的幾人的答卷如出一轍。
科考舞弊,他最後得出結論。
而那一年的科考主考官,正是當時任太師之職的魏老太爺,此事幹系重大,沒有魏老太爺的參與,根本不可能完成。
魏老太爺擔任太師多年,天下文人墨客皆要稱一聲先生,備受文臣、學子景仰,想不到竟做下如此齷齪之事。
顧璟熠已經派人繼續去搜集證據了,魏老太爺此人狡猾,要有足夠有說服力的證據方能令其認罪。
皇帝惱怒而懊惱道:“魏家無法無天,竟敢行這科考舞弊之事,實在罪大惡極。
是朕平庸,眼瞅著魏家一日比一日勢大,卻想不出法子牽制,這才導致他們越發飛揚跋扈、肆意妄為!”
“魏家貪心不足,膽大妄為,才做出此等醜事,父皇也只是被矇蔽了雙眼,如今我們查詢證據,為受冤之人鳴不平,也算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矣。” 顧璟熠面容清冷道。
“話雖如此,可終究是朕的疏忽。這些寒門學子不易,十年寒窗苦讀,本應前途光明,大展抱負,如今卻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
待事情真相大白,一定要還這些學子一個公道,給他們應有的補償!”皇帝仍有些自責。
“父皇放心,此事,兒臣已在想到時補救的法子。”顧璟熠微頷首。
皇帝放了心,又道:“素來天下學子自有風骨,此事一旦爆出,魏家在天下文人學子心中的位置,可就徹底崩塌了。
你這一步算是釜底抽薪之舉了。朕瞧你現在